概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指夜间睡眠7h内,口或鼻腔气流持续停止10s以上,并超过30次者。常见病因有 鼻中隔偏曲、 鼻息肉、鼻咽部 腺样体肥大、 巨舌症、扁桃体肥大、下颌畸形、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肥胖 呼吸困难嗜睡综合征、 肢端肥大症、 黏液性水肿、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药物性呼吸抑制、延髓灰质炎等。呼吸暂停可分为中枢型(胸腹肌无呼吸动作)、阻塞型(胸腹肌尽力作呼吸动作)及混合型(胸腹肌开始无呼吸动作,以后出现并逐渐加强),在此期间均无自主呼吸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为一种新发现的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称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并确定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SARS—CoV)引起。SARS自2003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世界上3O多个国家或地区流行,已报告l临床诊断病例8 098例,死亡774例,全球平均病死率约为10%;我国内地发病人数5 327例,死亡349例。
    SARS—CoV在中国果子狸等多种动物体内发现,提示该病毒可能来源于果子狸或其他同类动物的体内,人和动物可能是它的储存宿主。SARS也存在季节性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发病前两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病人的区域。
    2.主要症状起病急,绝大多数病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
    3.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
   
    (二)查体要点
    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及少许湿哕音,严重病人有肺实变体征。
概述:目前认为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称为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 发热、 头痛、 肌肉酸痛、干咳少痰和乏力、 腹泻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非典型 肺炎(atypical pneumonia)于1938年首先由Hobart Reiman描述并命名。被报告的患者以轻度呼吸道不适起病,表现为干咳少痰、 呼吸困难,而肺部无明显体征,这与当时的典型 肺炎,也即 肺炎球菌等引起的 肺炎不一致,所以称为非典型 肺炎。随后陆续发现非典型 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和军团菌,其他少见的病原体包括 鹦鹉热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Q热立克氏体和呼吸道病毒等。与主要由 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氏菌、葡萄球菌和 肺炎克雷伯氏菌等细菌引起的典型 肺炎相比较,非典型 肺炎的症状、肺部体征和外周血象改变并不十分明显和突出,除军团菌非典型 肺炎外
概述: 非典型 肺炎于2002年11月开始在广东地区流行,此后相继在香港地区和其他国家陆续报告,临床主要表现为 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病原体为新的冠状病毒,WHO也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极易引起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其死亡率高、传染性强,抗生素疗法治疗无效,而受到医学界的密切关注。WHO于2003年3月15日将其命名公布为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强调本病对呼吸系统影响的严重性,亦将其与传统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缓的 非典型 肺炎区分开来。2003年5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召开儿童SARS专题研讨会,认为,为了国内外交流方便,将其命名为SARS。
男,8h,因气促逐渐加重2h入院。 系第一胎,33周,顺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ARDS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其早期阶段为急性肺损伤(ALI)。ARDS可诱发或合并MODS或MO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作为ARDS早期阶段,临床及病理改变与ARDS是程度上的区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LI/ARDS发病率为每年79/10万和59/10万。严重感染不仅是ALI/ARDS首位高危因素,而且是ALI/ARDS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ALI/ARDS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所致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由于肺泡水肿、肺塌陷导致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特别是肺内分流明显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肺血管痉挛和肺微小血栓形成引发肺动脉高压。
    少数ALI/ARDS患者在发病1周内可缓解,但多数患者在发病5~7日后病情仍然进展,进入亚急性期。在ALI/ARDS的亚急性期,病理学上可见肺间质和肺泡纤维化,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部分微血管破坏并出现大量新生血管。部分患者呼吸衰竭持续超过14日,病理学上常表现为严重的肺纤维化、肺泡结构破坏和重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概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f newborn,RDSN),也称为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 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呼吸衰竭。主要见于 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2v33周。其基本特点为发育不成熟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的进行性肺泡不张、肺液转运障碍、肺毛细血管-肺泡间高通透性渗出性病变。其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 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以 机械通气和呼吸机治疗为主的呼吸治疗和危重监护技术,已经能够使90%以上的RDSN患儿存活。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病因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多见于早产儿。临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病理以出现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又称肺透明膜病(hine membrane disease,HMD)。
概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又名 休克肺综合征,是在抢救或治疗的过程中发生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急性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综合征。它是肺对不同情况下严重损伤时的非特异性反应,其特征是严重的进行性 呼吸衰竭,尽管吸入高浓度氧仍不能纠正。近年来虽由于对本的早期诊断及呼气末正压呼吸器的应用,使预后有所改善,但病死率仍很高。1967年Ashbaugh等提出本类似新生儿呼吸窘迫群,但为了与后者区别,建议命名为—成人型呼吸窘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