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翼状胬肉
   
    (二)睑裂斑
   
    ① 多见于中老年人或长期户外作业者。
   
    ② 睑裂区稍隆起的黄白色斑。
   
    ③ 不侵及角膜,对视力无影响。
   
    ④ 光镜病变同翼状胬肉。
   
    (三)其他
   
    ① 结膜下组织淀粉样变。
   
    ② 结膜药物性色素沉着。
   
    ③ 结膜化学性损伤。
   
    ④ 结膜干燥症。
患者男,53岁,头疼二十余天就诊,颅脑CT检查示胼胝体膝部、
胼胝体变性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 Wilson病,本病于1911年首先由Wilson报道,此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肝损害、锥体外系症状与 角膜色素环等为主要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WD基因(位于13q14.3)编码的蛋白(ATP7B酶)突变,导致血清铜蓝蛋白合成不足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血清自由态铜增高,并在肝、脑、肾等器官沉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病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变性等多脏器病损。该病是全球性疾病,世界范围的患病率约为30/100万,我国的患病率及发病率远高于欧美。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ID)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铜代谢障碍导致以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为主的病理改变,其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症状、肝功能损害和角膜K—F环为主,还可有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皮肤色素沉着、溶血性贫血以及钙磷代谢紊乱等。人群患病率为.5~3/10万。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于1912年由Samuel A.K.wilson首先系统详细描述,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肝硬化、肾功能损害及角膜
脊髓小脑变性症是以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病理学上是以小脑及其传入、传出途径的变性为主体的疾病,临床上是以肢体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特征。

概述
   
巩膜变性是巩膜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较少见,可见于老年人或萎缩的眼球。

   
    (一)角膜老人环
   
    (二)带状角膜变性
   
    (三)K-F(Kayser-Fleischer)环
患者,女,30岁,务农,患者于五年前出现肢体震颤,健忘,视力
震颤,健忘,视力下降,KF环,肝脾肿大,腹水,铜兰蛋白。
退变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是由于关节长年累月磨损而导致的结果。本病多发生在负重关节,如颈椎、腰椎、双膝关节、髋关节、足后跟等,因此长期或过度的负重是应当避免的。寒冷、潮湿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一)视网膜周边部微小囊样变性
   
    (二)视网膜黄斑部囊样水肿
   
    (三)视网膜劈裂
   
    (四)老年性黄斑变性或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五)玻璃膜疣退行性病变。
一个63岁的男性就诊,主诉几个月来右眼视力模糊,有异物感,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