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流行于夏秋季,主要集中在7、8、9月份,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感染的蚊虫叮咬人体时,病毒即侵入人体,如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或病毒量多、毒力强时,则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有明显的季节,北方病人于7、8、9月份集中发病,南方发病时间可提前。
    2.临床分期典型病人的病程可分四个阶段,即初期、极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各期临床特点如下:
    (1)初期:病程第1~3天,急起发热,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部分病人可有颈项强直及抽搐。
    (2)极期: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1)高热:发热为乙脑必有的症状。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伴剧烈头痛、喷射呕吐。
    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表现。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 一般在7~1O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个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可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伴发的 精神障碍是指由蚊虫媒介传染的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 神经系统传染病, 并在此基础上出现的 精神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常在夏秋季流行,起病急剧,好发于儿童。病变部位在脑实质,以广泛 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病死率小于15%,约1/4的重症病人可遗留神经精神症状。
概述:流行性甲型脑炎又称昏睡脑炎(encephalitis lethargica)。1917年4月康斯坦丁·冯·艾克诺默(Constantin von Economo)医生在维也纳 精神病学会上发表了他对这种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的发现,并提出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故又称Von Economo脑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甲型脑炎席卷欧洲,大约500万人被 感染,患者大多为年轻人,而且女性多于男性。急性期临床特征为 发热、昏睡、眼肌 瘫痪及舞蹈样运动过多等。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帕金森(Parkinson)综合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遗留了严重的后遗症:肢体强直性瘫痪
0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人群对本病均易感,好发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从人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因此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潜伏期8~30天,平均为18天。患者大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少数病例可有短暂非特异性不适(数小时至2天),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肿大。发热自38~40℃不等,症状轻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脑膜炎,好发于冬春季,也可全年散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性流脑不及时抢救会严重威胁生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g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应脑膜炎双球菌(Neisseriamengingitidi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呕吐,头痛项强,皮肤淤点淤斑,昏迷惊厥为主症。发病急、变化快是流脑的特征。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小儿和青少年患病为主。病情较轻且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治愈,发病急暴,病情严重者(如反复惊厥,深度昏迷,广泛淤斑等),预后不良,也可造成后遗症。
患儿,男,9岁,主因双侧腮部肿痛3天入院,查B超示,双侧腮部
0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2—3周。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with renal syhndrome,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某些病毒引起和由以鼠类为主的某些啮齿动物携带传播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有两个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其季节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
概述:新生儿流行性 腹泻(epidemic diarrhea of newborn)是指在产科婴儿室或医院新生儿病房中爆发流行的 腹泻。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及环境因素,易发生 感染。病原以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较为常见,主要通过孕母产道、被污染的乳品、水、乳头、食具、成人带菌者等传播。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neonatal epidemic diarrhea)是指在产科新生儿室及医院新生儿病房所发生的流行性腹泻,常见爆发流行,有时成为医院内难以控制的交叉感染问题。该病的流行经常是由于孕妇于分娩前后有腹泻史,或产道存在大肠埃希菌,使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从母亲处获得感染,发病后迅速传播蔓延给其他新生儿造成流行。也可由工作人员带菌者传播所引起。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轮状病毒偶可引起,但要大部分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核酸图形相同才可认为该病毒是流行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