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有些水平斜视在水平方向斜视角无明显变化,但是在垂直方向注视不同位置时斜视角有明显变化。例如外斜视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明显大于向下注视时的斜视角,呈英文字母V状,此种情况为V斜视或称外斜V征。当外斜视向下注视时斜视角明显大于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呈英文字母A状,此种情况为A斜视或称外斜A征。内斜视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明显大于向下注视时的斜视角,呈英文字母A状,此种情况为A斜视或称内斜A征。当内斜视向下注视时斜视角明显大于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呈英文字母V状,此种情况为V斜视或称内斜V征。AV型斜视也可以理解为在垂直注视方向上有非共同性的水平斜视AV型斜视可因斜肌异常或水平肌异常或混合因素所引起。上斜肌功能亢进常与A斜视伴行,下斜肌功能亢进常与V斜视伴行。
    AV(AV Pattems)斜视为水平斜视的一种亚型,在水平方向其斜视角无明显变化,但是在垂直方向注视不同位置时斜视角有明显变化。可以理解为在垂直方向注视时有非共同性的水平斜视,很像字母A或V,故称A、V斜视。两个字母的开口方向表示两眼分开强或集合弱,字母的尖端方向表示集合强或分开弱。15%~25%的斜视合并A、V征。V斜视,上方斜视角大于下方;A斜视,下方斜视角大于上方;V斜视,上方斜视角小于下方;A斜视,下方斜视角小于上方。
    AV型斜视为水平斜视的一种亚型,在水平方向其斜视角无明显变化,但是在垂直方向注视不同位置时斜视角有明显变化。V斜视,上方斜视角大于下方:A斜视,下方斜视角大于上方:V斜视,上方斜视角小于下方:A斜视,下方斜视角小于上方。
概述:隐斜(heterophoria,phoria)又称潜伏性斜视(latent squint)、抑制性斜视(suppressedstrabismus)、隐偏差(recessive deflection),简称隐斜,是指只有在矫正性融合 反射帮助下眼球才能在原位或在运动中保持双眼单视,或在没有融合 反射存在时,两眼才呈现偏斜者。若融合功能失去控制作用,使两眼处于间歇性或经常性偏斜状态时称为显斜视。隐斜与显斜视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只是数量的差异,表现为偏斜的程度与患者通过融合 反射代偿偏斜所表现出的积极性等有关。因此,在间歇性斜视患者随着环境如:兴趣、疲劳程度和注视距离的改变而表现为隐斜和显斜视交替出现。就斜视来说,隐斜是一种潜在性斜视,在融合功能失去作用后变为显斜视。多数显斜视病例均由隐斜发展而来。在间歇性斜视患者中,当融合功能发挥作用时,可表现为隐斜,而当融合功能失去控制时则表现为显斜视
概述
   
斜视是一种能被双眼融合功能控制的潜在的眼位偏斜。任何去融合的方法均可暴露潜在的眼位偏斜,如遮盖单眼时被遮盖眼出现眼位偏斜,去遮盖后偏斜眼立刻恢复正位。正常人多数都有隐斜视,无症状时不做临床诊断。

    非共同性斜视(incomitant strabismus)是由于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性麻痹所致的眼位偏斜,其偏斜角在不同注视方向或更换注视眼时均不相同,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障碍。非共同性斜视可分为痉挛性与麻痹性两种,但临床所遇到的痉挛性斜视,绝大多数继发于某些眼外肌功能不足,因此,非共同性斜视一般多指麻痹性斜视。根据发病时间分为先天性非共同性斜视和后天性非共同性斜视。前者发生于双眼视觉发育和巩固之前,后者则发生于双眼视觉巩固之后。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中枢神经性眼外肌麻痹和末梢神经性眼外肌麻痹。根据肌肉命名为上直肌麻痹、下直肌麻痹、内直肌麻痹、外直肌麻痹、上斜肌麻痹、下斜肌麻痹。根据眼位偏斜方向命名为麻痹性内斜视、麻痹性外斜视、麻痹性上斜视和麻痹性下斜视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发病年龄
    生后或生后早期发现者多因先天异常、产伤或生后早期疾病所致;成人多与外伤、周围神经炎、颅内疾患、肿瘤、高血压及内分泌代谢疾病等有关。
    2.发病过程
    注意询问是否突然出现复视,病变呈渐进性抑或恒定性,有无代偿头位等。
    3.发病诱因
    手术、外伤、炎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占位病变及内分泌代谢疾病等。
    4.伴随症状
    视力障碍、眼性眩晕及异常投射等。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以代偿头位为主,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以复视为主。
   
    麻痹性斜视根据眼球运动限制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神经肌肉麻痹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另一种是由于粘连、嵌顿等机械性限制引起的限制性斜视。麻痹性斜视的主要特征为眼球运动在某个方向或某些方向有

    垂直斜视一般根据高位眼诊断。垂直性斜视病因很多,先天性的可以是解剖异常(眼外肌的附着点异常、肌肉缺如等)或神经肌肉麻痹,获得性的可以是闭合性颅脑外伤、眶壁骨折和眶肿瘤、脑干病变以及全身性病变等。垂直斜视几乎都是非共同性斜视,其检查、诊断、处理都比水平斜视复杂。
   
    (一)上斜肌麻痹(superior oblique muscle plasy)
    为最常见的垂直旋转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大多数是闭合性颅脑损伤引起,也有因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异常、糖尿病、脑肿瘤引起者。
    1.先天性上斜肌麻痹(congenital superior oblique muscle plasy,CSOP)
    2.获得性上斜肌麻痹(aquired superior oblique,ASOP)
   
    (二)双上转肌麻痹(double elevator plasy)
    即同一眼的下斜肌和上直肌麻痹。
   
    (三)下斜肌麻痹(inferior oblique muscle plasy,IOP)
    罕见, 可能为第
    Ⅲ颅神经下支受损伤,特别是营养下斜肌的分支。确切病因不清,不伴其他神经异常。内转时上转受限,牵拉试验是与Brown综合征相鉴别的主要方法,无限制因素者为下斜肌麻痹。常存在A征及上斜肌亢进。手术行同侧眼上斜肌减弱术或者对侧眼上直肌减弱术。
概述:反向斜视(antipodean squint)是一种罕见的 特殊类型斜视。在同一眼上,眼球有时内斜,有时外斜;或当一眼注视时另眼内斜,而另眼注视时,该眼反而外斜,此种特异的反常现象即为反向性斜视。     根据Hering神经支配法则,两眼共同运动时,配偶肌之间接受同等量神经冲动,依此法则如两眼共同右转,右眼外直肌与左眼内直肌应接受相同强度的神经冲动,而右眼内直肌与左眼外直肌也应接受相同量的神经抑制,只有如此,才能完成两眼的协调运动。而反向斜视则是与这种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反常现象。
概述:微小度数斜视(microtropia)又称微小角度斜视、超小角度斜视(ultrasmall angle strabismus)、微斜视(microstrabismus)、微斜、单眼注视综合征(monocular fixation syndrome)、单侧固定视综合征(monofixation syndrome)、小角度斜视(minimal strabismus)、固定差异(fixation disparity)、小角度(small angle)、超小角度(uhrasmall angle)、Parks症候群(parks syndrome)。为斜视角小于10 ?(5°)、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 弱视,旁中心注视和异常 视网膜对应的斜视。因本病常在幼年时被发现且多见于内斜,斜视角小,外观不明显,用交替遮盖或同视机检查法不能查出斜视和异常 视网膜对应,只有用4 ?三棱镜试验才能查出微斜,所以临床上确诊者较少,命名反而较多。Parks建议用单眼固视综合征来命名。     关于小度数的界限,各作者标准不一致。目前多数作者主张5°(10 ?)为限。

    有些斜视病因不详且临床分类困难,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这类斜视统称特殊类型斜视。临床上主要有: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先天性颅神经异常支配综合征(Congenital Cranial Dysinnervation Disorders,CCDDs)、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上斜肌肌鞘综合征Brown syndrome)等。
   
    (一)垂直性分离性斜视
    发病机制不明。其主要特点为两眼交替上斜视,眼球运动不遵循Hering法则,两眼运动呈分离状态。
   
    (二)先天性颅神经异常支配综合症
    CCDDs为一组特殊类型的斜视综合征,是由于支配眼肌和面部肌肉的颅神经发育异常造成。包括先天性眼外肌广泛纤维化1、2、3,先天性上睑下垂,Marcus Gunn下颌瞬目综合征,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uane桡侧列综合征,伴有进行性脊柱侧凸的家族性水平注视麻痹和Möbius综合征等,同时也包括非眼性颅神经发育的异常,如先天性家族性面神经麻痹。
    1.Duane眼疾后腿综合症(Duane retraction syndrome,DRS)  尸检和影像学研究发现: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展神经缺损,支持本病为原发神经源性病变而不是长期认为的肌源性。电生理研究也表明:此病正常支配眼外肌的展神经缺如或受损,外直肌受到动眼神经的矛盾性支配。临床以眼球运动限制、眼球后退和异常头位为主要特征。
    2.先天性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症(congenital fibrosis of extraocular musles,CFEOM)
   

    共同性斜视(comitant strabismus)指双眼视轴分离,眼外肌本身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眼球向各方向注视或更换注视眼时,偏斜度相等的一类斜视。另外,临床上对肌肉或神经有轻度麻痹,日久肌肉间产生了代偿性变化,两眼尚能进行协调运动的斜视,以及斜视矫正术后的残留斜视,手术过矫所致斜视也归为共同性斜视的范围,称之为继发共同性斜视。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共同性斜视可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眼位偏斜的方向,共同性斜视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和上斜视。临床以内斜视与外斜视多见。根据眼位偏斜的时间,可分为恒定性斜视和间歇性斜视。根据眼位偏斜与调节的关系,可分为调节性斜视与非调节性斜视。根据偏斜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共同性斜视和继发性共同性斜视。根据偏斜的眼别,可分为单眼性斜视和交替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的病因目前还未能彻底了解,发病学说较多,包括解剖学说(肌肉及韧带发育异常)、调节学说、融合机能异常学说、神经反射学说及遗传因素等。发病率国外(Duke-Elder)统计为1% ~1.5% ,国内(天津)统计斜视占儿童群体的1.3%,其中共同性斜视占80%以上。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发病年龄
    先天性内斜视多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内,先天性外斜视相对少见,后天性共同性斜视多发生在2~7岁之间。
    2.发病过程
   注意询问眼位偏斜是恒定性还是间歇性,如为间歇性,有无明显规律。是一眼恒定性斜视或双眼交替性斜视斜视度在视近或视远时有无变化,有无斜视家族史等。
    3.发病诱因
     有无发热、感冒及手术外伤史,有无受惊吓、情绪紧张或过分精神压力等。
    4.伴随症状
    有无复视、眼球震颤、屈光不正、视疲劳,有无
概述:固定性斜视(strabismus fixus)是指单眼或双眼被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不能向其他方向转动的一种特殊斜视,与广泛 纤维化综合征属于同一类,但病变仅限于1组拮抗肌。临床上固定性斜视较少见,固定性外斜视较固定性内斜视更少见。
概述
   
典型的固定性斜视与先天性广泛纤维化综合征实际上是一种病,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可为散发病例。眼外肌的组织学检查可见眼外肌肌纤维被纤维化组织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