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各鼻窦之首,在耳鼻咽喉科的恶性肿瘤中,仅次于鼻咽癌和喉癌,居第3位。本病40岁以上男性患者居多。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占50%以上),其次为腺癌、乳头状癌、移行细胞癌等;肉瘤少见,包括淋巴肉瘤、纤维肉瘤、骨或软骨源性肉瘤。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对制订治疗计划,预测预后有实际意义。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上颌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应着重注意以下各种症状的出现及发展经过。
    1.鼻部症状
   
    ①鼻出血:常为涕中带血,有时为反复少量的鼻出血;
   
    ②流涕:多为黏脓涕或臭血涕;
   
    ③鼻塞:单侧进行性鼻塞;
   
    ④嗅觉减退:因健侧的代偿作用,嗅觉减退多不明显。
    2.头面部症状
   
    ①若肿瘤破坏上颌前壁骨质,出现患侧颊部隆起及面部疼痛;
   
    ②若累及眶下神经、三叉神经,则面痛加剧、并有麻木感或蚁行感;
   
    ③可有神经反射性耳痛、隐性头痛等症状。
    3.口腔症状上列第2前磨牙,第1、2磨牙与上颌关系密切,受累时临床上可出现牙齿痒、痛、松动、脱落、出血以及牙龈肿块。若出现张口困难,提示肿瘤侵及翼腭窝累及翼肌
概述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上颌窦筛窦恶性肿瘤主要是鳞癌,约占80%;其次有未分化癌、腺癌、黏液上皮癌、圆柱细胞癌、淋巴上皮癌、乳头状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浆细胞瘤及软骨或骨肉瘤等。由于鼻腔及各个鼻窦的黏膜互相关联,并且早期肿瘤难以发现,所以临床上经常很难区分鼻腔或单个鼻窦的疾病,统称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分期、分级标准
    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2002)分期方案。
   
    一、TNM临床分类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一)原发部位(T)
    T1:肿瘤局限于上颌黏膜,无骨质侵蚀或破坏。
    T2:肿瘤导致骨侵蚀或破坏,包括侵犯硬腭和/或中鼻道,不包括侵犯上颌后壁和翼板。
    T3: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一个部位:上颌后壁骨质、皮下组织、眶底或眶内侧壁、翼窝、筛
    T4a:肿瘤侵犯眶内容前部、颊部皮肤、翼板、颞下窝、筛板、蝶或额
    T4b: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一个部位:眶尖、硬脑膜、脑组织、颅中窝、除上颌神经(V2)以外的其他脑神经、鼻咽部或斜坡。
   
    (二)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O: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l:同侧单个淋巴结
阵发性干咳三月,加重三天
0
患者女,51岁,主因垂体恶性肿瘤术后4月,腹胀,厌食半月。诊
0
患者女,52岁,主因垂体恶性肿瘤术后4月,腹胀厌食半月入院,
0

    筛窦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次于上颌,男性发生率远较女性高。原发肿瘤以鳞状细胞癌居首位,其次为腺癌和腺样囊性;其他尚有各种肉瘤、淋巴系统恶性肿瘤、黑色素瘤以及乳头状瘤癌变等。继发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同原发癌灶。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鼻部症状患侧鼻涕带血或有量少次数多的鼻出血、鼻塞、流脓涕及嗅觉减退等症状。
    2.眼部症状筛窦恶性肿瘤患者眼部症状较多(如突眼、泪溢、复视及视力减退等),出现早,常首诊于眼科。
    3.头面部症状早期可有头痛症状。若肿瘤累及筛状板,侵犯颅底、颅内,头痛呈持续性、剧烈。
    4.脑神经症状肿瘤易循多孔的筛板向颅内扩展,侵及脑神经,尤以第1~
    Ⅵ脑神经易被累及而产生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
    5.肿瘤转移肿瘤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晚期出现肺、肝、骨等部位的远处转移。
   
    (二)查体要点
    鼻内检查可见鼻顶塌陷,中鼻甲下移,鼻腔外上壁饱满,中鼻道或嗅裂有血性分泌物,可有中甲息变及伴发的鼻息肉。肿瘤早期鼻内可无特殊发现。若发现鼻根外侧与内眦处隆起,除外感染引起,往往提示筛的占位性病变。晚期可发现鼻顶或鼻腔外侧壁有新生物或可疑肿块。
    眼部检查常见眼向外上方移位、突出,眼球向内或向下活动受限,内眦处饱满隆起。肿瘤如侵犯脑神经或发生转移,可有相应的体征。
概述:喉咽(laryngopharynx),又称下咽(hypopharynx),位于喉的后面及两侧,起于舌骨延线以下,下端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管,相当于第3v6颈椎的前方。喉咽部在临床上分为3个解剖区。     1.梨状窝(piriform sinus)  梨状窝位于喉的两侧。上缘起自舌会厌襞,向下移行至环后食管,其内侧为杓会厌襞和环状软骨,外侧上部为舌甲膜,下部为甲状软骨耄板。     2.环状软骨后区  简称环后区(postcricoid region),相当于环状软骨上缘与下缘间的咽部。位于环状软骨后面和环咽肌区。起自杓状软骨及杓间区,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与颈段食管相接。     3.下咽后壁区(posterior hypopharynx)  为覆盖于椎前的喉咽壁。起自会厌平面,下至环杓 关节水平的下咽后壁。

    1.定义起源于涎腺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腺上皮恶性肿瘤。主要有腺泡细胞癌、黏液样表皮样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及腺样囊性癌等种类。
    2.流行病学涎腺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黏液表皮样癌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涎腺恶性肿瘤。年龄分布宽而近似一致。小儿和老年人有所减少。患者平均年龄约45岁。6O%发生在腭部者的年龄在40岁以下。报道的发生于舌部者的年龄较大。发生在女性者占2/3。约53% 发生在大涎腺,其中腮腺占45%,颌下腺为7% ,舌下腺为1% 。多形性低度恶性肿瘤在口腔内是第二位常见的恶性涎腺肿瘤,占所有涎腺癌的26%,男女比例是1:2。多发生在50~70岁。
    3.病因学及危险因素许多病毒与涎腺肿瘤发生相关,可能的有EB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等。电离辐射、化学毒物及重金属暴露史及吸烟饮酒史都是该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病史特点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肿大的肿块、疼痛及神经受累。
    1.肿块大多数表现为实性、固定的无痛肿块。发生在腮腺者,多数患者因无意中发现以耳垂为中心出现无痛性缓慢增长的肿块。发生在颌下腺者就诊的主要主诉多是颌下区缓慢生长的肿块。
    2.疼痛肿瘤生长较快及引起压迫时可出现疼痛,颌下腺恶性肿瘤常出现舌痛、舌麻痹。小涎腺肿瘤可引起压痛,牙齿松动等。
    3.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是腮腺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
    4.其他症状包括耳溢液、感觉异常、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出血和牙关紧闭。
   
    (二)查体
    主要体征为涎腺部位的局部肿块,可在面部及口腔中通过视

     原发性及继发性额窦恶性肿瘤均极少见,发生率仅占鼻窦恶性肿瘤的0.5%~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0岁以上多见。病理以癌为主,鳞状细胞癌占一半以上,其余为基底细胞癌、未分化癌、移行细胞癌,圆柱细胞癌及黑素瘤等;肉瘤极少见。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肿瘤早期局限于额内时,常无明显症状,待侵犯破坏额壁后,即可出现局部侵袭破坏的症状。
    1.鼻部症状 患侧常有鼻涕带血、鼻塞及嗅觉减退。
    2.眼部症状 有突眼、复视、视力减退、眼痛、泪溢、上睑浮肿、眼肌麻痹等症状。
    3.额部症状 额区疼痛,局部肿胀隆起,并可溃破。
    4.头部症状 侵犯颅内时出现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症状,也可有脑神经损害的表现,可继发颅内感染。
   
    (二)查体要点
    鼻腔检查可见中鼻道出现息肉样或肉芽样新生物,伴有血性分泌物。额区隆起,或可触及骨缺损和质硬的肿物与皮肤粘连,有时癌肿溃破形成瘘。如侵犯眼眶,可见眼球向外下方移位、突出,眼球向内或向上活动受限。肿瘤早期也可无特殊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