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是第33个世界血友病
医脉通血液科 | 进步

    血友病A(hemophilia A)是由于因子
    Ⅷ凝血活性缺乏或结构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又称为遗传性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 globulin,AHG)缺乏症。血友病B(hemophilia B)亦称为因子
    Ⅸ缺乏症,它们属于性联(伴性)隐性遗传性疾病。
诊断思路
    病史要点
    1.既往史
    (1)应注意初次发病的时间、反复出血的部位及出血的诱发因素。
    (2)患者多有家族史,应详细了解家族成员患病情况,分析遗传规律。本病系性联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纯合子可发病,但极少。
    2.发病情况和症状几乎所有患者均为男性。血友病的出血特征为出血异常(出血不止)和反复出血。终身有自发的和(或)轻微损伤、手术后长时间出血倾向。重型可在出生后即发病,多在幼年时轻微碰撞黏膜出血不止或皮下大血肿,轻者发病稍晚。
    (1)关节腔出血:最为常见,常发生在创伤、运动后,甚至可发生于长途行走。出血部位以膝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踝、髋关节,再次为肘、肩、腕等关节,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血管出血。
    (2)肌肉出血和血肿:也是重型血友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多于创伤或活动过久后发生。在用力的肌群,如腰大肌、腹膜后、大腿臀部、腓肠肌、前臂肌群等多见,深部出血时多形成血肿,局部肿痛,活动受限。
    (3)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牙龈、舌、口腔和鼻黏膜等为出血多发部位,幼儿多见额部出血、血肿。一般皮肤瘀点、瘀斑少见,但局部穿刺部位可发生皮下瘀斑。
    (4)创伤和手术后出血:各种不同程度的创伤或手术,如牙科手术、扁桃体摘除、脓肿切开、甚至针灸、肌内注射等可引起持久而缓慢的渗血或出血。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因子
    Ⅷ或称AHG缺乏)、血友病B(因子
    Ⅸ或称PTC缺乏)、血友病C(因子
    Ⅺ或称PTA缺乏)。血友病A、B属伴性遗传(XR)男性患者表现症状,女性为携带者;血友病C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男女两性均可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血友病发病率约为(15~20)/10万人口,我国血友病发病率约为(2.3~2.8)/10万人口,其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占10%~15%,血友病C少见。
    血友病A由于因子
    Ⅷ(F
    Ⅷ)遗传性缺陷引起,F
    Ⅷ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由位于X染色体长臂二区第八带(Xq 28)F
    Ⅷ促凝成分(
    Ⅷ :C)基因,及位于第12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12pter)
    Ⅷ相关抗原(
    Ⅷ RAg或称v WF)基因两部分合成。血友病A患者vWF正常,
    Ⅷ :C降低或缺乏。
    血友病A是一类遗传性凝血因子
    Ⅷ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具有出血倾向,往往在轻微创伤、拔牙、或其他小手术后出血不止。本病是性染色体隐陛遗传疾病,即女性传递,男性患病,女性传递者虽有不同程度的因子
    Ⅷ活性减低,但一般无出血表现。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因子
    Ⅷ或称AHG缺乏)、血友病B(因子
    Ⅸ或称PTC缺乏)、血友病C(因子
    Ⅺ或称PTA缺乏)。血友病A、B属伴性遗传(XR)男性患者表现症状,女性为携带者;血友病C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男女两性均可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血友病发病率约为(15~20)/10万人口,我国血友病发病率约为(2.3~2.8)/10万人口,其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占10%~15%,血友病C少见。
   血友病B为遗传性F
    Ⅸ(PTC)缺陷所致,基因位点在Xq27.1~q27.2遗传方式同血友病A,但女性杂合子F
    Ⅸ活性降低,有临床出血表现者较血友病A女性杂合子多见,血友病B发病率低于血友病A。
    血友病B是遗传性凝血因子
    Ⅸ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与血友病A相同。本病也是性染色体隐f生遗传疾病,遗传规律与血友病A同。
概述: 血友病乙(hemophilia B,HB)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和 出血表现与 血友病甲相似,其发病机制为缺乏因子
    Ⅰ。     因子
    Ⅰ是一种血浆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6万,其合成部位在肝脏,合成依赖维生素K。因子
    Ⅰ可被因子
    Ⅲa激活;也可被因子?a和组织因子(TF)复合物所激活。     1947年,Pavlovsky发现将2个无亲属关系的 血友病患者的血浆混合,可相互纠正延长的凝血时间。1952年Aggeler等发现1例男性 血友病患者延长的凝血时间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均不能被抗 血友病球蛋白所纠正,但能被正常血清所纠正。其临床 出血表现与其他 血友病患者没有区别。当时认为这位患者患了一种不同于 血友病甲的另一种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的疾病,并称这个凝血因子为血浆凝血激酶成分(因子
    Ⅰ)。此后,又有其他作者
概述: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缺乏因子?(F?)、
    Ⅰ(F
    Ⅰ) 或因子
    Ⅲ而导致的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 出血性疾病,包括 血友病甲,即因子?(又称抗 血友病球蛋白,AHG)缺乏症; 血友病乙,即因子
    Ⅰ(又称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缺乏症; 血友病丙,即因子
    Ⅲ(又称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缺乏症。在先天性 出血性疾病中以 血友病最为常见,尤其是 血友病甲约占85%。
概述: 血友病甲(hemophilia A,H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凝血因子?量和分子结构异常引起的隐性遗传性 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自发性― 关节 出血和深部位组织 出血。     早在公元2世纪,犹太法典已有类似 血友病遗传的记载,男孩包皮环切术后 出血,他的同母兄弟做包皮环切术有 出血的危险。19世纪Schonlein开始使用 血友病(hemophilia)这个名称。此疾病性联遗传的特征和凝血时间的延长也在19世纪被认识,并有用输血治疗的报道(Lane,1940),这也是输血史上第1次输血成功。1911年,Addis证明正常血浆可纠正凝血时间延长。20世纪30v40年代证明本病是由于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迟缓,并开始用血浆和含抗 血友病球蛋白(AHG)成分的血浆组分治疗 血友病。1947年Pavlovsky观察到一些 血友病患者血浆能纠正另外一些 血友病患者血浆的凝血时间延长。     直到1952年Aggeler等证明一些 血友病患者中缺乏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而不是抗 血友病球蛋白,这时才认识到存在两种
时间:2016-07-24 -2016-07-28
地点:国外 美国
目前对于遗传性疾病——血友病,医学上还未攻克,因此无法治愈,血友病友们常流传一句话:“重男轻女的血友病,患上就是一辈子”。血友病的特征主要是:一凝血困难,二传男不传女,三终生性。01、凝血困难血友病最大的特征就是凝血困难。通俗地讲,患了血友病的儿童,一经碰伤,就会流血不止,常规的止血手段基本失效,严重的还非得到医院就诊不可。这也就是血友病的可怕之处,对于儿童来说,摔倒跌伤、同学之间闹气打架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但对于患有血友病的儿童,那就是生命危险。...
中华检验医学网 | 血友病- 儿童- 凝血- 出血- 特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姝教授分享血友病A合并抑制物的治疗相关内容。
医脉通血液科 | 患者- 抑制物- 治疗- 预防治疗- 血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