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简称中浆,也有叫做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idiopath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ICSR)的,是一种常见于年轻男性,以后极部尤其是黄斑区局限性的浆液视网膜脱离为特点的眼底病变。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男女比例约10:1,女性发病以31~40岁多见。多单眼发病,左右眼发病无差异,易复发。中浆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明确,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A型行为性格者、妊娠、情绪异常、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感冒、过敏、烟酒过度、全身或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未治疗的高血压、应用抗生素、器官移植后等。由于在全身和局部应用类固醇后可引起中浆的发生,有推测认为A型行为性格者在应激时有内源的肾上腺素和类固醇的分泌,这些物质造成脉络和RPE细胞的功能障碍,使液体进入视网膜下产生中浆。动物实验证实静脉内注入肾上腺素可产生中浆样的眼底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在中浆时血~视网膜外屏障出现功能障碍,RPE连接复合体受到破坏,造成视网膜下的积液。ICG造影显示在中浆时不仅有RPE的改变,在相应区域的脉络毛细血管循环也出现异常,表现为高灌注或充盈迟缓,血管通透增加,液体渗漏进入RPE下,造成RPE脱离。液体的机械牵拉力使RPE功能失代偿,致使电解质、蛋白质和液体进入视网膜下,出现浆液视网膜脱离。在所有的病例中都可发现脉络毛细血管的高通透,而大部分的病例中存在RPE的脱离。可以推测脉络毛细血管的异常是中浆的原发病灶。但造成这一异常的具体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中浆多为急性表现,但也可迁延反复超过6个月成为慢性中浆。
诊断思路
    病史要点
    多见于年轻男性,症状为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但多在0.5以上,部分病例的视力可通过凸球镜片矫正,眼前出现中央暗点,视物变形,以视物变小变远多见,视物变大少见。如果病灶不在黄斑区,有些病例可无症状。

  
概述:中心性渗出 脉络 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简称—中渗―,1939年Rieger首次报告。多单眼发病。眼底表现类似耉年黄斑 变性,但病灶较耉年黄斑 变性者为小。多为孤立的渗出灶,伴有 出血。本病曾有青年黄斑 变性或 出血性黄斑病变之称,其致病为不同原因的 炎症,引起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形成,发生浆液和(或) 出血性色素上皮和(或)神经上皮脱离。经对症抗炎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
    中心性渗出脉络网膜炎(exudative choriorelinitis)是在某种或某些原因如炎症的作用下造成脉络毛细血管-Bruch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损害,导致视网膜浆液脱离和水肿,缺氧等代谢障碍,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CNV通过破损的Bruch进人到RPE下,进而通过损害的RPE进入到神经上皮下。
概述:鸟枪弹样 视网膜 脉络病变(birdshot retina choroidopathy) 是1980年由Ryan和Maumenee首先正式报道的,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双侧 脉络 视网膜炎,其特征为 视网膜下多发性奶油状病灶和 视网膜血管炎,常伴有 黄斑囊样水肿、 视盘水肿和 玻璃体的 炎症。主要出现于赤道部以后的眼底,病变主要位于 脉络视网膜色素上皮水平。因此用—鸟枪弹样 脉络 视网膜病变―(birdshot choroidoretinopathy)这一名称更为合适,但由于此病的眼底外观,人们已习惯使用鸟枪弹样 视网膜 脉络病这一名称。

概述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和玻璃之间的分离,常出现在眼后极部,可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出老年黄斑变性的早期发生。
概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有睫状体、 脉络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也是较复杂的 视网膜脱离,称 脉络膜脱离型 视网膜脱离。本病起病急,发展迅速,有严重的 葡萄膜炎和低眼压。如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导致 玻璃体和 视网膜周围增生,故预后较差。
概述:回旋状 脉络 视网膜萎缩(gyrate atrophy of choroid and retina,GA)是一种遗传、与氨基酸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通常从赤道部开始,向中心及周边部扩展,最后累及眼底大部分,可造成严重的视功能障碍。Cutter、Fuchs正式为本病命名。Takk发现此病患者有高鸟氨酸血症及鸟氨酸尿症。
概述:色素性静脉旁 视网膜 脉络萎缩(pigmented paravenous retinochoroidal atrophy)是一种罕见的眼底疾病。1837年由Brown首先报道,病名不一。由Franceschetti命名为静脉旁色素性 脉络 视网膜 变性。现名称由Nobley于1983年命名并已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也有数例报道。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发生于先天基础上的特殊的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 变性及继发的 脉络 变性。
概述:外层渗出 视网膜病变( external exudative retinopathy)或外层 出血性 视网膜病变(external hemorrhagic retinopathy)又称为 Coats病。1908年首先由Coats报d道,当时将本病分为3种类型:
    ①不伴有血管改变的渗出 视网膜病变
    ②伴有血管异常和 出血的渗出 视网膜病变
    ③有 血管瘤和动静脉交通。后来认为第3种类型是一独立血管病,应称为von Hippel病,故不再包括于 Coats病一类内。1956年Reese发现患者是从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发展成典型的 Coats病,所以称本病为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retinal telangiectasis)。
    Coats病是一种单眼、特发性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它以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并伴有脂质渗出为特征。

概述
   
高血压定义为:舒张压≥90mmHg,响眼部的视网膜脉络和视神经。
概述
   
原发性高血压按病程的缓急分为缓进型(良性)和急进型(恶性)两型,大多伴有眼底改变,并与年龄、病程长短有关。两型高血压的眼底改变也不尽相同。
    视网膜小动脉对系统高血压的基本反应是收缩。随着病情加重和时间推移,进一步出现渗出、棉絮斑、视网膜水肿与浅层出血、动脉硬化性改变(动脉变窄、铜丝或银丝状变及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脉络病变(仅见于急进高血压)。有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者易发生BRVO、RAO、视网膜大动脉瘤及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眼部的最重要表现,据统计,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35%~51.3%,病程10~l4年者患病率26%,15年及以上者为63%,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几乎都会出现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与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控制程度相关,而与发病年龄、性别关系不大。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特征,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已有大量的研究,认为机体在慢性高血糖的状态下,糖基化终末产物大量堆积,多元醇通路和二酰基甘油一蛋白激酶C通路被激活,启动了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并引起多种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微血管周细胞死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屏障功能受损。此外,一些免疫和炎症相关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细胞间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依前列醇等也被认为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一个庞大的细胞和体液调节网络,目前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整阐明其病因和病理过程。除了长期慢性高血糖外,高血压、高血脂、遗传异质也是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诊断思路
    病史要点
    最常见的主诉为渐进视力下降,但早期可无自觉症状,有些病例是由于眼底病变导致视力下降而就诊才发现患有糖尿病的。若新生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的大量玻璃体积血,视力可突然明显下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早期无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到黄斑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DR的基本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