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109 /L者,儿童低于1.5×109 /L者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低于0.5×109 /L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在骨髓中可分为干细胞池(多能造血干细胞一粒系祖细胞)、分裂池(原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成熟储存池(晚幼粒细胞.分叶核)。在储存池的中性粒细胞已基本发育成熟,随时可释放至外周血。至血液后,其中一半附着于小血管壁称边缘池;另一半位于血液循环称为循环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指的是循环池的中性粒细胞数。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大致可归纳为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组织中破坏或消耗过多以及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三类。各种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严重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
诊断思路
    病史要点
    1.发病情况症状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多起病缓慢;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检查血象时才被发现。多数患者有头晕、乏力、心悸、低热、食欲减退失眠等表现。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与不同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持续时间减少的速率直接相关。有的患者无感染表现;而有的可反复感染,如口腔炎、肛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肠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或皮肤感染等。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起病急,可突然畏寒、高热、头痛及乏力;出现严重感染,常见感染部位是口腔、舌咽部,可见坏死性溃疡以及肺、泌尿系统、肝胆或肛周皮肤发生炎症脓肿。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往往致患者死亡。
    2.其他病史
    (1)部分患者有化学物质如细胞毒药物、止痛药、镇静剂、抗甲状腺药、磺胺药、苯或放射线的接触史,粒细胞减少常突然发生。
    (2)部分患者粒细胞减少呈周期性。
    (3)部分患者伴随其他疾病如
    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O9/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时, 在儿童≥10岁低于1.8×109/L或<1O岁低于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严重者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概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hilic granuloaytopenia)是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的儿童低于1.5×10 9/L,10v14岁儿童低于1.8×10 9/L,成人低于2.0×10 9/L。当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10 9/L时,称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概述:周围血白细胞低于4×10 9/L称 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粒细胞绝对值持续低于2×10 9/L,称粒细胞减少症,如极度缺乏,低于1×10 9/L称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常伴有严重 感染。 白细胞减少 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在多数情况下相同,仅减少的程度不同。
肿瘤化疗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医学界肿瘤频道 | 肿瘤- 应用- 指南- 感染- 细胞
概述:慢性良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hronic benign neutropenia,CBN)为一组病因不明的异原性疾病,又称为原发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家族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再生低下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为先天性,也可为获得性,表现为持续数月至数年 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无其他原发疾病。
卡托普利、吩噻嗪、氯氮平化疗药物很少引起孤立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液病整合诊断 hemainte
血液病整合诊断 | 细胞- 免疫- 药物- 骨髓- 疾病
儿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征是由Shwachman1964年报告的,故也称 Shwachman综合征、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本征为先天性胰腺功能不全,同时伴有骨髓造血系统的发育不全。多在2~10个月婴幼儿发病,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可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Iuri Goemann博士报告了一例“锂放射性碘成功治疗1例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病例。
医脉通内分泌科 | 治疗- 患者- 病例- 粒细胞- 缺乏
规范应用抗生素,感染耐药两手抓
肿瘤时间 |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