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又称大 导管乳头状瘤、囊内 乳头状瘤等,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 乳头状瘤。 肿瘤由多个细小分支的乳头状新生物构成,常为孤立、单发,少数亦可累及几个大导管。本病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多数以无痛性 乳头溢液就诊,部分在检查 乳房其他疾病作病理学检查时被发现。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 乳衄―,认为乳头为肝经所系,脾虚失摄,肝气郁结,淤血阻络则局部肿硬;郁久化热,热分血络则乳头溢血。
40岁的陈女士今年烦心事特别多:孩子叛逆期,工作压力大,最近还多了个新问题:衣服特别容易脏。最近一段时间下班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资讯 | 超声- 医生- 乳腺- 医院- 风险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包括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两种类型,发病年龄在40~50岁,有5%~10%会发生恶变。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从乳管开口部至壶腹以下1.5cm 左右的一段导管,约占本病的75%,体位于乳头或乳晕下,多为单发,少数可在几个大导管同时发生。中、小乳腺管的乳头状瘤位于乳房周围区域的中、小导管内体很小,带蒂而有绒毛,且有很多壁薄的血管,故易出血,常可同时累及多个导管,称乳头状瘤病。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 | 患者- 评估- 手术- 指南- 恶性

    WHO关于乳腺肿瘤的分类(2003年),建议将乳腺的某些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归人增生性病变。

    发生于外阴皮肤或黏膜,多由慢性刺激或病毒感染导致上皮增生、表面覆以鳞状上皮,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生长缓慢。

    1.定义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由HPV感染引起,可多发,常复发。
    2.流行病学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变化较大,为(0.4~4.3)/10万。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5岁以前,性别无差异,第二个高峰在20~40岁,男女比例为3:2。
    3.病因学及危险因素 目前已知较为确切的因素是HPV的感染,其中HPV-6、HPV-11是最常见的。HPV的感染方式可能与母亲生殖器感染相关的围生期的垂直传播有关。
   

   
    ① 由乳房乳头至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乳头状肿瘤。
   
    ② 增生上皮呈乳头状,具有纤维血管轴心,有或无肌上皮细胞层。
   
    ③ 可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癌。
   
    (一)导管内乳头状瘤  分为:
   
    ① 中央性(发生于大导管,常位于乳晕区)
   
    ② 周围性(发生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WHO(2003年)建议应避免诊断“乳头状瘤病”,相关病变可归入普通型导管增生或多发性乳头状瘤
    1.中央型乳头状瘤  同义词:大导管乳头状瘤、主导管乳头状瘤、孤立性乳头状瘤
    2.周围型乳头状瘤  同义词:镜下乳头状瘤
    3.非典型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的上皮细胞呈现局部性低级别核非典型增生,形似非典型导管增生或低级别导管内癌。
   
    (二)幼年性乳头状瘤病  同义词:瑞士干酪病。
   
    (三)导管内乳头状癌  同义词:非浸润乳头状癌。
   
    (四)囊内乳头状癌  同义词:非浸润型囊内乳头状癌、乳头状导管内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
概述: 乳头的乳头状瘤(papilloma of papilla) 是乳头 表皮的鳞状上皮细胞呈乳头样增生的病变。多个增生的乳头状物聚积在一起,看起来似菜花状,与乳腺 鳞状细胞癌相似。临床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