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又称道森(Dawson)脑炎,是一种罕见的并与 麻疹病毒或 麻疹病毒变异株有关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进行性 痴呆疾病。其特点为隐匿性发病,亚急性或慢性进展和致死性结局。     1924年Schilder首先描述了本病的特征,1933年Dawson在2例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发现了包涵体,称为亚急性 包涵体脑炎,肯定它与病毒病原有关。在1965年电镜观察到副黏液病毒样颗粒。并在病人脑脊液及血清中检出高滴度的抗 麻疹病毒抗体,1969年从病人脑细胞培养中分离到 麻疹病毒。
医脉神经每周五个工作日都有雷打不动的早餐病例学习,每天3个短小精悍的小case,每天掌握3个知识点。每个群的群主轮流提供早餐病例,感谢各位群主及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也感谢参与讨论的众多群友。大家思想的碰撞,产生了无数的智慧火花,常在群里逛逛,每天都有新的收获。上周的精彩晨读病例摘选如下。
医脉通 | 病例- 神经- 诊断- 疾病- 医院
医脉神经每周五个工作日都有雷打不动的早餐病例学习,每天3个短小精悍的小case,每天掌握3个知识点。
医脉通 | 病例- 病毒- 临床- 神经- 症状
报告 1 例硬化性脂膜炎。 患者男,30 岁。 双下肢红斑、肿胀及硬化伴疼痛 1 年余,加重 2 个月。 皮肤科检查:双小腿 内侧下 1/3 处对称
临床皮肤科杂志 | 组织- 患者- 脂膜炎- 内踝- 静脉

    除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外,下面简单介绍由特定病毒引起的几种脑炎或脑病,包括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和进行性风疹性脑炎

    曾称为外阴萎缩性营养不良、外阴白色病变等。
15岁女孩,表现为行为异常3周。经常眨眼(眼睑肌阵挛),并可见右下肢周期性动作。患者1岁时曾得过麻疹。脑MRI可见双侧额叶高信号。 检测发现脑脊液抗麻疹抗体升高。最终诊断: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神经病学俱乐部 | 病毒- 患者- 亚急性- 肌阵挛- 麻疹
患儿女,9岁。 病史2周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初为鲜红色,
0
渗克分子浓度和自由水清除率正常,示有正常浓缩功能。大多数尿酸化功能正常。     失代偿性 肝硬化(伴有 腹水或 水肿的门脉性 肝硬化)肾功能变化和肝功能失代偿有关,许多研究指出失代偿性 肝硬化中有肾脏解剖和功能的异常。肾脏的主要病变为:     1.肾小球硬化症病  医学家许多年来强调—胆汁―或—胆血症―性肾病,因肾小管细胞增大并有胆汁管型,但不一定有明显的功能联系,如存在氮质血症而无胆汁性肾病;反之,有胆汁性肾病时可无肾功能损害。其他肾小管变化有微小 变性到坏死。 肝硬化时有肾小球 弥漫性硬化病变,称为— 肝硬化性肾小球硬化―。在系膜基质中见到嗜锇性颗粒、蛋白质样物质和不规则的黑色颗粒沉着。肾小球基膜和系膜基质增厚,伴有足突融合和破坏。近端肾小管细胞中有玻璃样小滴。由于这种变化不仅见于 肝硬化,其他肝病中也可见到,故改称为—肝性肾小球硬化―,现在不仅发现肾小球硬化,更多见的是肾小球肾炎,故又称为 肝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2. 肾小管性酸中毒  各种病因的 肝硬化均可引起 肾小管性酸中毒。慢性肝病引起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diffuse sclerosing glomerulonephritis)是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果。大量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原始的病变类型已不能辨认。病人的主要症状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些病人过去有肾炎的病史。约25%的病人起病缓慢,无自觉症状,无肾炎病史,发现时已为晚期。各类肾小球肾炎持续发展,使一部分(超过50%)完全破坏导致球性硬化。结构尚存的。肾小球,若仍可辨认原肾小球病理类型,则可称某型肾小球肾炎导致的增生硬化性肾炎。若结构尚存的肾小球已无法辨认原肾小球病变类型,则可统称为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硬化的肾小球超过肾小球总数的70%,则可称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