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能量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单纯性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这种主要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称之为单纯性肥胖
    肥胖症(0besity)公认的定义是体内贮积的脂肪量≥理想体重的20%,肥胖并非一种病名,而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根据病因,可分为单纯性肥胖(simpleobesity)与继发性肥胖(secondaryobesity)两类,单纯 肥胖的定义是:肥胖的病因未明,不伴有器质陛疾病(HE胖所致的并发症例外)。
单纯性肥胖“自救”减肥小攻略来了~
邱医生说 | 邱医生说
每天进步一点点
内分泌时间 | 抑制- 地塞米松- 皮质- 试验- 鉴别
如题!
临床营养网 | 饮食- 临床- 卵巢- 管理- 应用
如需PDF版本请自行​前往百度网盘下载,网址请在电脑端打开。
中国临床营养网 | 生酮- 饮食- 缺乏- 临床- 肥胖
概述: 肥胖症(adiposity)公认的定义是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而不是指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临床上也可能通过肉眼观察结合后一种定义来判断肥胖者。但后述肥胖定义对于某些特别的个体如健美和举重运动员是不适用的。肥胖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故 肥胖症并非一种病名,而是一种症候。根据病因 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与继发性两类。     单纯性肥胖的定义是:只有肥胖而无任何器质性疾病的 肥胖症。人体组织中有两种脂肪组织:即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组织,前者与后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
    ①在全身均有分布;
    ②血管较丰富;
    ③细胞中线粒体较多;
    ④受交感神经支配;
    ⑤含有解耦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在白色脂肪细胞中则无。去甲肾上腺素和维A酸可调节UCP mRNA的表达,且互不依赖。交感神经兴奋,可使细胞呼吸和氧化性磷酸化失耦联,使产热增多。以消耗能量。在缺乏棕色脂肪的转基因小鼠,即使无多食,由于棕色脂肪缺乏,能量消耗减少,也可发生肥胖,说明棕色脂肪组织在能量平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也可见到食量不大的人发生肥胖,这些人是否有体内棕色脂肪细胞减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概述:儿童 肥胖症的标准一般指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健康儿或同身高健康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或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平均体重的20%。临床多见单纯由于饮食过多所引起的 肥胖,称 单纯性肥胖症。近年来 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在我国有增多趋势,儿童时期的 肥胖症可为成人 肥胖症、 高血压、 冠心病及 糖尿病等的先驱病,因而它又是一个慢性的代谢异常疾病,故应引起重视并及早加以预防。     单纯性肥胖是各类 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 肥胖人群的95%左右,主要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度引起。儿童单纯 肥胖症是指能量摄入长期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蓄积过多,至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正常小儿的标准。是以身体脂肪含量过多为主要特征的、多病因的、能够合并多种疾患的慢性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失衡现象。 单纯性肥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婴儿、5v6岁和青春期。     单纯 肥胖是21世纪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为目前公认的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问题之一,是当今发达国家和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肿瘤等)的发病率也呈井喷态势,严重的危害了人们健康.......
中国临床营养网 | 能量- 肥胖- 方式- 生活- 体重
概述: 肥胖是机体脂肪细胞数量增加或体积肥大使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病理状态。另一方面, 肥胖症又是多种复杂情况的综合体,如它需要与 2型糖尿病、 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 心脏病等集结出现,因而它又是一个慢性的代谢异常疾病。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 单纯性肥胖症肥胖还可作为某些疾病(如下丘脑-垂体的 炎症、 肿瘤、创伤、 库欣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之一,又称为继发性 肥胖症。耉年人 肥胖症指的是60岁以上的耉年人出现或存在的 肥胖。     临床上确定 肥胖的标准是人为的,主要根据一些反映体内脂肪 积聚过多和(或)分布异常的测量参数,并经一定的人群调查,找出发生某些疾病危险的分界点。在对白种人人群研究基础上,1998年WHO公布的标准为:BMI介于18.5v24.9为正常;25.0v29.9为超重;>30.0为 肥胖。其中30.0v34.9为?度(中度);35.0v39.9为?度(严重);>40.0为?度(极严重);考虑到亚洲人的遗传及环境因素和局部脂肪 积聚的特点与欧美人不同,2000年2月,WHO西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