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在敌人使用化学武器条件下,口腔面损伤同时伴有毒剂 中毒时,可产生化学性复合。可分两类:
    ①毒剂直接染毒创伤;
    ②毒剂 中毒合并创伤。
概述: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爆炸所引起的损伤称为核武器。核武器爆炸产生的4种杀伤因素对人体造成不同损伤。光辐射引起 烧伤;冲击波引起冲击伤;早期核辐射及放射性沾染引起放射性损伤。有单一,也有复合。     1.光辐射 烧伤  面部是光辐射 烧伤的好发部位,可同时伴有口、鼻、眼、耳等部 烧伤。面部 烧伤主要是在室外直接 烧伤,间接 烧伤较少。由于光辐射是直接传播的,在核爆炸当时,如面向爆炸中心,即发生面 烧伤。光辐射的温度虽然很高,但作用时间很短,因此,所发生 烧伤的深度比火焰 烧伤浅,主要是?度 烧伤。在核爆炸时,可引起眼 角膜、晶体和 视网膜 烧伤,距爆心较近的人员,可引起呼吸道 烧伤。光辐射 烧伤的急救与治疗原则与一般面 烧伤相同。     2.冲击伤  核爆炸时,由冲击波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引起的损伤都叫冲击伤。冲击波不仅可使暴露的面部损伤,也可使内脏破裂、 出血,甚至引起
概述:战伤是指在战争条件下所致的损伤。在现代战争中,战伤种类较多,有火器、 烧伤、化学毒剂及核武器等,其中以火器最常见。     1.口腔颌面部火器伤  火器是指由火药作动力发射或引爆的投射物(如弹丸、弹片等)所致的损伤,在战伤中最多见。研究投射物在体内的致伤效应和致伤原理的科学即创伤弹道学,它是研究火器的理论基础。由于现代高速武器的应用,使火器的伤情更为严重和复杂。掌握创伤弹道学的基本知识和现代火器的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对火器的救治水平。     2.创伤弹道学     (1)投射物的致伤原理:投射物穿入组织时,产生的前冲力直接造成弹道组织损伤;产生的侧冲力则使弹道形成瞬时空腔,使弹道周围组织受到损伤。    
    ①原发道:投射物击中组织后,沿其运动轴线前进,在和组织接触过程中,直接穿透、离断或撕裂组织,形成原发道。动能大者产生贯通;动能小者,由于能量耗尽,投射物存留于体内而形成盲管。    
    ②瞬时空腔效应:高速投射物穿入体内时强大
概述:撕脱为强大的机械力量将组织撕裂或撕脱。如女工的发辫被卷入开动着的机器中,以致大块头皮、甚至连同额、颞及部分面颊软组织被撕脱。或因车祸,头面部软组织被撕脱,其挫伤程度往往更为严重,污染更厉害,还可能伴有颅面骨 骨折。     撕脱的伤情一般均较严重,受机器卷压者,其创缘多不整齐, 出血较多, 皮下组织或肌常有挫伤,骨面裸露, 疼痛剧烈,容易发生 休克和继发 感染。

    口腔面部是人体多种重要器官的集中区,解剖结构复杂,且组织发生来自多层胚叶,因此,所发生的肿瘤具有类型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易早期侵犯邻近重要器官(如跟、颅底、颈部)的特点。牙源性和唾液腺源性肿瘤为口腔面部所特有的肿瘤。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命名亦是包括发生部位、组织来源及生物学特性3个方面,例如下颌骨成釉细胞瘤、舌鳞状细胞癌、上颌骨肉瘤、恶性淋巴瘤等。根据这种临床命名法,可对该肿瘤有个总体的认识。
有些肿瘤虽为良性,但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恶变倾向,临床上称之为“交界性肿瘤”。例如成釉细胞瘤、多形性腺瘤、乳头状瘤等,对于这些肿瘤,必须采用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法。
    在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的资料。据Parkin 1993年报道,我国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的估计标化发病率为8.7/10万(男)及6.0/10万(女)。根据1997年上海市的肿瘤登记资N-,头颈部癌瘤的发病率约在12.7(标化10.5)/lO万(女性)和15.4(标化12.7)/10万(男性)之间;口腔面部癌瘤则为3.3(标化1.8)/10万(女性)和3.8(标化2.4)/lO万(男性)之间。在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方面,新疆地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调查为8.1O/lO万;广州市的调查表明,口腔癌的患病率为1.O6~1.09/10万。以上资料说明,我国口腔面部癌瘤无论发病率或患病率均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患者的绝对数字却也并不少。
    在全身肿瘤中,良性与恶性的比例约1;1。但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良性比恶性多,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病理N-1991年统计的15 983病例, 恶性肿瘤仅占32.08% 。口腔面部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性肿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常见,口腔癌原发部位以舌癌为最多,近年来女性口腔癌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迄今为止,全面统计口腔面部恶性肿瘤生存率的报道甚少。就口腔面部鳞癌而论,9O年代国内报告的5年生存率约为64%左右,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管口腔面部位于浅表部位,张口直视即可见,诊断应不困难,但是有
概述:面部虽然仅占全身体表 皮肤面积的3%左右,但因暴露在外,不论在平时或战时,遭受 烧伤的机会比身体其他部位多,可因各种火焰 烧伤、过热物体灼烧、过热液体 烫伤或一些化学物质的 烧伤。     烧伤的深度:     1.一度 烧伤  只及 表皮的角质层、透明层和颗粒层,生发层仍正常,故 皮肤再生力强。部干燥、 疼痛、微肿而红,无水泡。     2.二度 烧伤  浅二度 烧伤及全层 表皮,达生发层和 真皮乳头层。深二度 烧伤已及 真皮的浅层,但仍残留部分 真皮, 烧伤区起水泡。如无严重 感染,仍可有上皮再生,创面可自行愈合。但如 感染严重,破坏了残存的部分
)。     口腔面部 恶性黑素瘤(oral and maxillofacial malignant melanoma)是口腔面部恶性度很高的一种 肿瘤。据国内5校的口腔病理标本统计资料,占全部口腔面部 恶性肿瘤的1.7%(131/7643)。国内一组资料报道从1956v1990年共收治口腔面 恶性黑素瘤107例,其中93.5%(100/107)均发生于黏膜,仅6.5(7/107)发生在 皮肤。口腔内以腭及上牙龈黏膜为最常见部位。在国内一组100例口腔黏膜 恶性黑素瘤中,腭部为43例,上牙龈28例;其他部位依次为:颊黏膜10例,下牙龈及唇黏膜各7例,舌黏膜5例。
概述:面挫伤多由于钝物直接打击或因跌倒撞击于硬物所致的闭合性损伤。表面 皮肤完整,但深部 皮下组织内小血管、淋巴管破裂,引起深部组织内渗血,形成皮下淤斑或血肿。严重的挫伤可累及深部的 肌肉、骨膜和 关节,可伴发 骨折。

    面部间隙感染(fascial space infection of maxillofacial region)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间隙感染的弥散期称为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为脓肿。正常情况下,在面部各种组织之间, 如皮下组织、肌、唾液腺及骨,充填有数量不等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其中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唾液腺导管走行。这种结构从生理上具有缓冲运动时产生的张力和压力作用,从解剖结构上即是潜在的间隙,而且相邻的间隙之间互相通连。当感染侵入这些潜在间隙内, 可引起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性产物充满其中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面部间隙较多,包括咬肌、翼下颌、下颌下、咽旁、舌下、颏下、颊、眶下、尖牙窝、颞及颞下等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