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至第6周时,甲状舌管自行消失,在起始点处仅留一浅凹即舌盲孔。如甲状舌管不消失时,则残存上皮分泌物聚积,形成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

    鳃裂囊肿多数认为系由胚胎鳃裂残余组织所形成。囊壁厚薄不等,含有淋巴样组织,通常覆有复层鳞状上皮,少数则被以柱状上皮。

    皮脂腺囊肿中医称“粉瘤”。主要为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囊内为白色凝乳状皮脂腺分泌物。

    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是由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而形成的囊肿;后者也可以由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

   
    (一)牙源性颌骨囊肿
    牙源性颌骨囊肿发生于骨但与成牙组织或牙有关。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根尖囊肿是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逐渐形成囊肿,故亦可称根尖周囊肿
    2.始基囊肿始基囊肿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或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
    3.含牙囊肿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1个牙胚(含1个牙),也有来自多个牙胚(含多个牙)者。含牙囊肿是最常见的牙源性颌骨囊肿之一,占18%,仅次于根尖囊肿
    4.牙源性角化囊肿角化囊肿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有人认为即始基囊肿。角化囊肿有典型的病理表现,囊壁的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在囊壁的纤维包膜内有时含有子囊(或称卫星囊腔)或上皮岛。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占牙源性颌骨囊肿的9.2%。
   
    (二)非牙源性囊肿
    非牙源性囊肿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发展而来,故亦称非牙源性外胚叶上皮囊肿
    1.球上颌囊肿 发生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牙常被排挤而移位。x线片上显示囊肿阴影在牙根之间,而不在根尖部位。牙无龋坏变色,牙髓均有活力。
    2.鼻腭囊肿位于切牙管内或附近(来自切牙管残余上皮)。X线片上可见到切牙管扩大的囊肿阴影。
    3.正中囊肿位于切牙孔之后,腭中缝的任何部位。X线片上可见缝间有圆形囊肿阴影。亦可发生于下颌正中线处。
  
组织、丰富血管、甲状腺或黏液组织
诊断思路
    1.甲状舌管囊肿多见于1~10岁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80%在30岁以下,50岁以上约占8%,无明显性别差异。
    2.囊肿可位于甲状舌管行程的任何部位,即颈中线上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位置,约61%左右位于中线,38%位于中线旁,以舌骨上、下部位最为常见。
    3.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囊肿可随吞咽、伸舌等动作而上、下移动。
    4.囊肿大小不一,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块与舌骨之间可触及软组织条索相连。
    5.穿刺囊肿内容物检查,囊液一般为淡黄色液体并略带黏性,淀粉酶试验阳性。甲状舌管囊肿也可用超声协助检查,或行瘘道碘油造影及X线摄片检查以明确其行走方向。
    6.位于舌骨上的甲状舌管囊肿应与异位甲状腺,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肿大的颏下淋巴结等相鉴别,根据临床特征容易与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颏下淋巴结进行鉴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甲状舌管囊肿应与异位甲状腺加以仔细鉴别。异位甲状腺常表现为紫蓝色、质地软、呈瘤样突起的肿块,肿块边界清楚,患者“含橄榄语音”等;但与甲状舌管囊肿并无根本区别,特别是甲状舌管囊肿与异位甲状腺同时存在时两者难以鉴别。因此,最终的鉴别诊断应依靠131
    Ⅰ扫描,异位甲状腺组织可见放射性核素浓聚,同时可发现正常位置甲状腺的缺如。
    位于中线旁的甲状舌管囊肿需与鳃裂囊肿相鉴别,鳃裂囊肿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或深面,相对深在;甲状舌管囊肿可扪及条索状物与舌骨相连,囊肿随吞咽上下移动。
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形成的囊肿:后者也可由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皮样囊肿囊壁较厚,有皮肤及皮肤附件(如汗腺、毛囊等)组成,囊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腺、汗腺和毛发等结构。
概述:面挫伤多由于钝物直接打击或因跌倒撞击于硬物所致的闭合性损伤。表面 皮肤完整,但深部 皮下组织内小血管、淋巴管破裂,引起深部组织内渗血,形成皮下淤斑或血肿。严重的挫伤可累及深部的 肌肉、骨膜和 关节,可伴发 骨折。
概述:常见于颜面部较突出的部位,如颏部、唇部、颧部、鼻尖、额部等处与粗糙面的物体呈切线方向摩擦,造成 表皮层破损或脱落,甚至可深达 真皮浅层。
概述:刺伤为尖形的致伤物刺伤。刺伤的伤口小而伤道深而窄,常为盲管伤,可刺入至鼻腔、鼻旁窦、眼窝、咽侧、颞下或颅底。如刺入物为竹签、木棒等物,易引起末端折断而存留于伤道内。刺入物常将外界的污物、细菌和异物带入至伤道深部,而引起伤口 感染、化脓。在小儿病例中,常由于口内含着筷子、尖锐玩具玩耍,不慎戳伤腭部,甚至穿入鼻腔或颅底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