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坏死性 结节病肉芽肿病(necrotic sarcoid granulomatosis,NSG)是一种原发性肺肉芽肿性疾病,其病理组织学显示融合的 结节病或上皮肉芽肿,伴血管炎和大片坏死。1973年Liebow首先将本病认定为一独立疾病整体,病理上明显区别于Wegeners肉芽肿结节病。但是Popper等认为本病仅是小结节结节病的一个变种。同 结节病,本病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并非局限于肺部。
女 52岁 干咳,无咳痰、发热等。胸部CT示双肺弥漫性片结影
干咳,纵隔淋巴结增大,双肺弥漫性病变
穿通性环状肉芽肿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你会辨别吗?
丁香园 | 丘疹- 结痂- 组织- 结核- 真皮
概述:口腔颌面部 致命性中线肉芽肿(oral and maxillofacial lethal midline granuloma),以前常被称为中线致死性肉芽肿(midline lethal granuloma)、恶性肉芽肿(malig-nant granuloma)或坏死性肉芽肿(necrotic granuloma)。由于长期以来对其病因众说纷纭,故其他同名称呼甚多,诸如:特发性中线毁损性病变(idiopathic midline destructive disease)、施迪瓦肉芽肿(Stewart granuloma)、多形性网状细胞病(polymorphic reticu-losis)、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假性 淋巴瘤(pseudolym-phoma)、血管中心免疫增殖性病损(angiocentric immunoproliferative lesion)以及腭中线T细胞 淋巴瘤(T-cell lymphoma of palatal midline)等。近期文献大多均以口腔颌面部 致命性中线肉芽肿
    中线致死性肉芽肿又称恶性肉芽肿,是指发生于鼻部,逐渐波及面部中线区域,表现为进行性坏死性溃疡为特征的肉芽肿。病理形态学主要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肉芽组织和坏死,其中有多种成分的炎症细胞浸润,对这种疾病的性质尚有不同的看法,目前主要有以下观点:认为属于恶性肿瘤,如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和未分化癌都可在临床上表现为恶性肉芽肿;结缔组织胶原病所致的肉芽肿,可广泛侵及全身者,包括韦格(Wegners)肉芽肿,一般认为是对某种性质不明抗原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不少学者认为本病应归入T细胞恶性淋巴瘤。
诊断思路
 

    1、成熟B细胞肿瘤,
   
    ①来源于外周血液B淋巴细胞的肿瘤;
   
    ②约占NHL的85%;
   
    ③包括若干亚型,各亚型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正常B细胞分化的各阶段细胞相似;
   
    ④最常见亚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占NHI的50%,WHO资料);
   
    ⑤近年对于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取得进展,开辟了治疗淋巴瘤的新途径,例如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各型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可使胃MALT淋巴瘤消退等。
    2、同义词:血管中心性免疫增生性病变。
    3、定义:一种累及结外的血管中心性和血管破坏性淋巴增生性疾病,由EB病毒阳性的肿瘤性B细胞和数量众多的反应性T细胞组成。随着肿瘤性大B细胞比例的增加,LYG形成组织学和临床侵袭性逐渐增大的谱系,最终可进展为EBV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认为是EBV相关的富于T细胞性大B细胞淋巴瘤。
概述: 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G)是血管炎和肉芽肿反应的一种少见类型。本病的特征是各种组织均发生血管营养性、血管破坏性病变和肉芽肿反应,并伴以广泛的非典型性淋巴增殖性浸润,主要累及肺脏,也可累及肺外组织。它在组织病理上具有与韦格内肉芽肿(Wegener肉芽肿)和非典型性 淋巴瘤相似的几种特征。既往认为本病是韦格内肉芽肿的一种亚型,因其与韦格内肉芽肿具有相似的坏死性血管炎,且有进展为 恶性淋巴瘤倾向。还曾称作多形性网状细胞增多症、恶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但Liebow(1972)最早从临床、病理证实本病是与韦格内肉芽肿不同的一个独立疾病。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G)亦称为Liebow病,于1972年由Liebouw首先报告,其起源和性质一直存在争议,现在认为该病尤其
    Ⅲ级病变是富于T细胞性EBV相关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可出现于任何年龄组,多见于40~60岁的中年男性,主要累及肺,多数病人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80%病例累及肺外:累及皮肤表现为丘疹、红斑或皮下结节;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相应的神经精神症状;肝脏及肾脏受累相对较少,常不累及淋巴结、脾脏及骨髓。
分级
    2004年WHO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将LG放在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项下,并增加了分级。
    Ⅰ级病变组织中少或无病毒感染的不典型大细胞(<5%);
    Ⅱ级病变组织中散在病毒感染的不典型大细胞(5%~20%)并见灶性坏死,表现为多形性,是该病常见典型类型;HI级病变组织中成片病毒感染的不典型大细胞,有坏死并且细胞单一,认为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概述:韦格纳(Wegener granulomatosis,WG)肉芽肿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预后不良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疾病,其特征为全呼吸道都发生肉芽肿性病变,有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和肾小球-肾炎。Klinger(1931)首次报告一例,解剖为—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界限型―。Wegner于1936年报告3例,1939年又报告18例,并根据活检和尸检资料将本病命名为—鼻源性肉芽肿―,主要累及动脉和肾脏,命名为 韦格纳肉芽肿。至1950年Godman和Churg从病理学方面详细系统地阐述了本病。1973年Fauci和Wolff进一步观察了WG的治疗和预后。1973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Fauci和Wolff报道了18例 韦格纳肉芽肿患者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后得到缓解,标志着人们对 韦格纳肉芽肿的治疗进入新时期。1990年美国 风湿病学会(ACR)制定了 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标准。典型的 韦格纳肉芽肿三联征是指累及上呼吸道、肺及肾的病变,无肾脏受累者被称为局限性 韦格纳肉芽肿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上、下呼吸道及肾最常受累。
本病病因未明,其发病率为每年0.4/10万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0~50岁多见,男女比1.6:1,早期病变有时只限于上呼吸道某一局部,常易误诊。



  
概述:蕈 真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T细胞起源的 恶性肿瘤(图1)。又称 蕈样肉芽肿(granuloma fungoides),是一种向上皮性 皮肤 淋巴瘤。其特征为辅助T细胞增生,Langerhasns细胞和交指状网状细胞也参与病变。病程呈慢性渐进性,初期为多种形态的 红斑和浸润性损害,以后发展成 肿瘤,晚期可累及 淋巴结合内脏。
    蕈样肉芽肿(granuloma fungoides)又称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系一种亲表皮性皮肤恶性淋巴瘤,辅助性T淋巴细胞系列在分化阶段中受阻,并恶性增殖所致。
患者,女性,46岁,视力下降2年,间断头痛20余天,既往体
病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