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称为外阴增生性营养不良或外阴白斑等。外阴皮肤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squamous hyperplasia of vulva)是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病因不明的上皮细胞良性增生为主的外阴疾病,多见于30~6O岁妇女, 国外报道绝经后期妇女多见。恶变率2%~5%。是最常见的外阴白色病变

    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改变有: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

    1.导管内增生性病变(DH)是一组主要发生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的上皮增生增生的细胞组织结构形态多样。
    2.传统上将DH分为:
   
    ① 普通型导管增生(UDH);
   
    ② 非典型导管增生(ADH);
   
    ③ 导管原位癌(DCIS);
    3.WHO乳腺肿瘤病理学遗传学分类(2003年)中,在UDHADH之间增加了平坦上皮非典型性(非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FEA)。UDH、FEAADH发展成为浸润性癌的危险指数不同。
    4.大部分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仅以现行组织病理学标准便可区分,但有的ADH与低级别导管原位癌(DCIS,或导管内癌)的鉴别仍存在困难。
    5.为避免过度治疗,WHO工作小组的某些成员建议用导管上皮内瘤变(DIN)代替ADHDCIS;但工作小组的大部分成员认为,至少目前还应沿用传统的诊断名称。如果应用乳腺DIN诊断系统,应注明其相应的传统诊断名称(表48-1)。

   
    (一)普通型导管增生(UDH)同义词:导管内增生,导管型增生上皮病,单纯型导管增生。良性导管增生
    特点:形成次级管腔、混合性细胞增生及呈流水排列。
    演变为浸润性癌的相对危险性:1.5~2。
   
    (二)平坦上皮非典型性(非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FEA)同义词:导管上皮内瘤变lA级(DIN1A),单形性黏附性癌,非典型囊性小叶,A

    同义词:放射瘢痕、星状瘢痕、放射硬化性病变、复合硬化性病变,导管硬化病,良性硬化导管增生、硬化性乳头状病变,硬化性乳头状增生、伴假性浸润的硬化性乳腺病,浸润性上皮硬结性乳腺病等。
   
    ① 因乳腺问质硬化所致的小叶结构破坏。
   
    ② 影像学检查、肉眼低倍镜观察,皆似浸润癌。
   
    ③ 可能具有发展为浸润癌的明显危险性,属于肿瘤前病变或浸润癌的早期表现。
   
    ④ 较小的病变可称为放射瘢痕;复杂硬化性病变的范围较大,呈现腺病不同程度导管上皮增生
    在冷冻切片中,放射/复杂硬化性病变常很难与癌鉴别。

    1.34βE12
    (1)乳腺导管上皮增生
   
    ① 普通型导管增生阳性(90%~100%病例);
   
    ② 非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阴性(大部分病例)。
    有助于导管上皮旺炽性普通型增生与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
    (2)乳腺癌:
   
    ① 导管癌(原位癌浸润癌)阴性;
   
    ② 小叶癌阳性。
    有助于导管癌(原位癌浸润癌)与小叶癌的鉴别诊断。
    2.CK5/6
   
    ① 普通型导管增生阳性(88%~100%病例);
   
    ② 非典型导管增生(80%~92%)、导管原位癌(96%~100%)表达明显减少。
    有助于导管上皮旺炽性普通型增生与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
    联合检测34βE12CK5/6:有助于导管上皮旺炽性普通型增生与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
    3.E-cadherin(E-cad)
   
    ① 导管癌(原位癌浸润癌)阳性;
   
    ② 小叶癌阴性。有助于乳腺
概述: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 multifocal posterior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AMPPPE)于1968年由Gass首先报道后,不断见诸文献,现已认为是一种独立疾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脉络膜毛细血管水平的 炎症性疾病,典型地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轻重程度不等,也可有视物变形或暗点(中心相对暗点)。后极部出现多发性的黄白色扁平的病变。 炎症具有自限性,视力恢复亦快,患者多有良好的视力预后。大约有1/3患者得病前有 感冒史。

概述
   
急性后部多发性色素上皮病变是由于脉络膜血管炎缺血所致的疾病,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为继发性改变。主要发生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无性别差别。病因不清楚,约1/3的患者有过病毒感染史。
关注消化,携手未来!
消化界 | 治疗- 结肠- 黏膜- 根除-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