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这类细菌大多数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可随人及动物的排泄物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和腐物中。其中有些细菌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某些病原性大肠杆菌等;而大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但是当宿主机体状态改变或细菌进入肠道以外的部位,也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多种疾病,如菌血症、脑膜炎、 肺炎、 肾盂肾炎或伤口 感染等疾病。近年由于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等的广泛使用,条件致病菌所致疾病日益增多,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问题。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的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每克粪便中约含10 9大肠杆菌。随粪便排出后,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一旦水、牛乳、食品及其他物品检出大肠杆菌,即意味着这些物品直接或间接地被粪便污染,故在卫生学上被作为卫生监督的指示菌。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不致病,而且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产生大肠菌素,对机体有利。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肠道外 感染。有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肠道 感染。此外,某些大肠杆菌还被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研究。     引起人类 腹泻的大肠杆菌总称为病原性大肠杆菌,依其发病机制,可分为致病大肠杆菌(pathogenic E.coli)、产毒性大肠杆菌(toxingenic
概述:肠侵袭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 痢疾样 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
概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1i,又称大肠杆菌) 肺炎近年来明显增加,是引起社区获得革兰阴性杆菌 肺炎的仅次于 肺炎克雷白杆菌的第二位常见病原菌,占革兰阴性杆菌 肺炎的12%v45%,占全部 肺炎病原的2.0%v3.3%。它是医院内获得 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发病率为4.2v9.0/1万,占革兰阴性杆菌 肺炎的9.0%v15.0%。20世纪60年代该病的病死率高达60%,80年代后明显下降,有报道为29%。
概述:肠毒性大肠杆菌 感染由肠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ET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TEC是近来人类 霍乱样病人大便中新发现的一组致 腹泻大肠杆菌,是发达国家—旅游者 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成人 霍乱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也是小儿 腹泻的重要病原,其发病率仅次于轮状病毒。在孟加拉国,ETEC所致 腹泻占全部 腹泻的30%v60%,形成区域流行。302医院于1982年在国内首次发现本病。
概述:由肠病原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 腹泻大肠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为流行婴幼儿 腹泻的主要病原,临床上称之为—消化不良―。1983年全国 腹泻经验交流座谈会决定,将EPEC引起之 腹泻,一律称之为EPEC肠炎,而不称作—消化不良―。
概述:由肠 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HEC为 出血性肠炎之病原,主要有大肠杆菌O157∮H7,是1982年新发现的一种致 腹泻大肠杆菌。此外,O26∮H11也可能是病原之一。我国目前尚未见有正式报道。
概述: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是一种以周围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 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
酷暑盛夏,喝一杯冰饮,吃一只雪糕,是否感觉很爽快?但值得注意的是,贪食冷饮极易造成冰箱胃肠炎
消化界 | 细菌- 临床- 症状- 感染- 腹泻
概述:嵌杯样病毒胃肠炎是由嵌杯样 病毒感染所引起,常暴发流行。6v12岁儿童全部受染。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以吐泻为主要症状。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特点是有明显的饮食不当病史,发病突然而恢复也较快,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