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VT)是指发生在希氏束及其分叉以下的阵发性快速型 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
    ①QRS波宽大、畸形,T波多半与主波方向相反;
    ②房室分离;
    ③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④ 室性心动过速。报道约占快速 心律失常的6%,是一种严重的快速 心律失常,可发展为心室颤动,引起心脏性猝死,因室速易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常致心慌、胸闷、 呼吸困难、黑矇、 晕厥及 休克等症状。因此, 室性心动过速为儿科急症,需紧急处理。     小儿PVT是指连续3个或3个以上起源于心室的搏动。儿童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120次/min(成人为>100次/min)。关于婴幼儿室速时的最低心率界限目前意见尚不统一,建议对于特定人群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应高于正常窦性心率的25%以上。
概述:病理性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athologic 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PVT)通常称为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由于此类 室性心动过速多起自器质性 心脏病(尤其是 冠心病 心肌梗死),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单形性 室性心动过速。由于其心电图特点与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两者常不易被鉴别,然而后者多发生在正常健康人,预后良好,因此由于完全迥异的病因,故两者的及时鉴别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对前者冠以—病理性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名称,能更好地反映其本质。本型也称 期外收缩( 早搏)型 室性心动过速。本型 室性心动过速属单形性 室性心动过速,可分为两型:     1.病理性非持续性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特点为连续5个或5个以上的 室性期前收缩,大多持续在30s内自行终止。占病理性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70%。它与病理性持续性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电生理特征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概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简称 室上速,包括一组异位冲动形成或折返环路位于房室束分支以上的快速 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相似,统称室上性心动过速
概述:非阵发性 窦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 sinus tachycardia,NPST)称特发性 窦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sinus tachycardia,IST),是一种至今尚无明确定义的临床综合征,是指当活动或精神紧张时,静息心率过度加快的反应,窦性心率>100次/min,而无其他导致心动过速的原因,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 窦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指连续出现3次以上的房性早搏(artial premature beats)或房室交界性早搏(premature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beats)所组成的异常性心律。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或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及甲亢病人。其特征是心动过速突发突止,轻者感心慌胸闷,重者因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出现头昏,甚至意识丧失。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uperventricular tachycardia)是小儿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主要由折返机制造成,少数为自律性增高或平行心律。但多数患儿无器质性心脏疾患。感染为常见诱因,但也可因疲劳、精神紧张、过度换气、心脏手术时和手术后、心导管检查等诱发。亦可发生于先天.陛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
概述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规则而快速的心律失常,实质上是早搏的连续状态,由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早搏所组成的,其特点为突然起始与突然停止的心动过速。按其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由于前两种在临床和心电图上均难以鉴别,故合并称为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者较室性较多,且预后较好。室性心动过速容易发展为室颤而出现意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亦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预激综合征患者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常见有:急性心梗、心肌炎、心肌病等;洋地黄、奎尼丁或锑剂中毒亦可出现。
概述: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 简称特发性室速,是指无明显器质性 心脏病证据及任何致 心律失常因素的室速。临床表现轻,预后良好的 室性心动过速,因心动过速起源点多位于希氏束分叉下左束支后分支或前分支和右束支高位,亦称为分支性 室性心动过速。占 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的10%左右。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病原因未明,许多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与折返或延迟后除极的触发激动有关。     与缺血性 心脏病后的 室性心动过速相比,特发性室速的QRS形状具有以下特征:QRS时限增宽的程度较小,额面心电轴偏移程度较小,无qR或QR型的QRS形态。
概述:PSVT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心电图连续3次以上室上性过 早搏动称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性和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有时二者心电图上难以鉴别,则统称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图1,2)。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简称室速。
概述: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是Gallavard于1922年首先报道的。它多发生于无器质性 心脏病依据的患者,经检查是一组没有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单形性 室性心动过速。根据发作诱因、心电图表现、有创伤法检查结果和对药物不同反应等将它分为两大类,共3种。     1.左束支阻滞型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LBBB型IVT)  亦称右心室型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有以下两种类型。     (1)左束支阻滞型非持续性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     (2)左束支阻滞型持续性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     2.右束支阻滞型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RBBB型IVT)  亦称左心室型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可分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后者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