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突炎(acute mastoiditis)是乳突气房黏一骨膜、特别是乳突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主要发生于气化型乳突,好发于儿童,但2~3岁以下的婴幼儿因乳突尚未发育,故不发生本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本病已较少发生。
    在解剖关系上,乳突是中耳的一部分,乳突炎也应纳入中耳炎的范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时,不仅鼓室,而且咽鼓管、鼓窦和乳突气房的黏一骨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性改变,但此时乳突的病变并不被人们作为单一的疾病实体进行诊治,而是作为中耳炎的一部分,临床上也无需特殊处理。临床上所称的急性乳突炎多由某些重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扩散而来,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当患者抵抗力差、致病菌毒力强、抗生素不敏感或脓液引流不畅时,乳突病变不能彻底清除,则易引发本病。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患者多有近期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作病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程一般约为2~4周,如治疗2周后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应考虑并发本病可能。急性乳突炎的主要症状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基本相同,有耳痛、耳漏、听力减退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其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的症状比较如表5-3所示。

   
    (二) 查体要点
    耳镜检查发现外耳道脓液甚多,拭净后又迅速出现。骨性外耳道后上壁可出现红肿、下陷,此乃乳突或鼓窦骨膜肿胀所致。鼓膜充血,松弛部膨出;鼓膜穿孔一般较小,穿孔处有脓液搏动。耳郭向前向外移位,耳后红肿,压痛以乳突部及鼓窦外侧壁明。


    急性乳突炎(acute mastoiditis)是乳突气房黏一骨膜、特别是乳突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主要发生于气化型乳突,好发于儿童,但2~3岁以下的婴幼儿因乳突尚未发育,故不发生本

     隐性乳突炎(masked mastoiditis)指鼓膜完整、无炎症体征,而乳突腔存在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包括骨髓炎)的一类中耳感染性疾病。多为急性炎经药物治疗后感染虽受到抑制,但未能完全消除,发展成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而乳突气房内继续隐蔽低调度感染的病变。糖尿病可能是隐性乳突炎发病的一个潜在因素,新生儿、老年人、贫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高危人群也易发生本病。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直至出现颅内外并发症时
才被发现,故危害性很大。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本病多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抗生素使用不恰当,如治疗剂量不足、疗程过短或细菌耐药等有关。某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症状不典型,因而未获得合理的治疗,致使急性中耳炎未能彻底治愈。病史询问时,应特别关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前期病史及抗生素治疗情况。多数患者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愈”后仍有说不清楚的耳内不适、钝痛,可伴轻度头痛、低热、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
  
    (二)查体要点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鼓膜穿孔已愈,但松弛部仍有充血或鼓膜周边轻度充血,外耳道后上骨壁充血。乳突部无红肿,但有轻微压痛。听力不提高或提高不明显。
五岁小孩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感右耳疼痛,静滴抗生素治疗
0
女孩, 7岁, 流涕3天,咽喉痛左耳疼痛1天。查体: 咽喉充
0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其他较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卡他莫拉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多由咽鼓管途径侵入鼓室,病变主要累及鼓室黏膜,咽鼓管和乳突等部位的黏膜仅有轻微的炎性反应。
    本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有报道占耳鼻咽喉科初诊患者总数的2.1%~3.1% 。本病分布地区广泛,卫生条件差的贫穷地区多见,多发于儿童,尤其多见于抵抗能力差的早产儿。
    感染途径主要有3种,包括咽鼓管途径、外耳道一鼓膜途径和血行感染。其中以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常见,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白喉、百日咳、流感等)、不恰当咽喉部高压或婴幼儿哺乳位置不当等。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患者多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先驱病史,或有在不清洁的水中游泳、跳水、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鼻咽部填塞等。婴幼儿的哺乳方法不当(如平卧吮奶等),乳汁可经咽鼓管反流进人中耳。本病的主要症状有耳痛、耳漏、听力减退及发热、畏寒、倦怠等全身症状,其临床表现在鼓膜穿孔前后迥然不同(表5-1)。婴幼儿不会表述症状,常表现为搔耳、摇头、哭闹不安等。
  
 
    (二)查体要点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耳镜检查和耳周检查。值得注意的是,鼓膜穿孔前后的查体结果有明显不同(表5-2)。小儿急性中耳炎的乳突区皮肤可表现为轻度红肿。婴幼儿的鼓膜较厚,富于弹性,不易发生穿孔。

    急性化脓性中耳(acute supprurative otitis media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一种常见病,也是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晚期治疗比较棘手的顽固性病症。国内统计分泌性中耳炎占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2.28%~4.96%;中小学生发病率达4%~18%。
好大夫在线 | 分泌性- 中耳炎- 功能- 小儿- 鼓膜
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中耳炎.(健康咨询电话:15637583973) 作者:七维编辑:丽丽设计:贝贝好乡医 hxyyjy2018
好乡医 | 中耳炎- 治疗- 症状- 疾病- 西药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损失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文献上还将其称为渗出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一黏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冬、春季多见,常发生于感冒后,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后者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本病是儿童听力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是本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另外,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黏液纤毛清除作用异常以及变态反应等因素亦被认为与发病有关。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在采集病史时,应关注主诉、现病史及既往史,特别应围绕病因与鉴别诊断询问一些相关问题。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前大多有感冒病史,临床表现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下降、低调耳鸣为最常见症状,起病时可有轻度耳痛。当头部运动、打哈欠或捏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少数患者可主诉听力在数小时内急剧下降。慢性患者一般起病比较隐匿,常说不清具体的发病时间。小儿患者大多数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婴幼儿可以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往往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则表现为看电视时要求音量过大,如果仅有一耳患病,另一耳正常,可长期被忽视。
   
    (二)查体要点
    在急性期,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松弛部或紧张部周边有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纹;鼓膜内陷,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比正常明显,向后上移位呈横位,锤骨短突明显向外隆起。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琥珀色或蜡黄色。在慢性期,鼓膜呈乳白色或灰蓝色,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若液体不黏稠且未充满鼓室,透过鼓膜可见

    粘连性中耳炎(adhesive otitis media)是各种急、慢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导致以中耳腔纤维组织增生或疤痕形成为主要特征的后遗症,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的机化以及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引起的鼓室内纤维性粘连是主要原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期发病者居多,大多数为双侧性,有一定遗传倾向。
    有关发病率报道各不一致,我国董民声教授在早期所报道的859例河南农村耳病患者中,粘连性中耳炎占7.9% 。虽然随着婴幼儿、儿童期听力筛查项目的逐渐推广实施,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粘连性中耳炎患病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其仍然是目前耳科领域的常见疾病之一。
    Mandour通过100例粘连性中耳炎患者术前和术中的显微镜观察,认为本病在I临床和病理上可分为活动期(早期)和静止期(后期)两个不同的阶段,鼓膜上是否存在血管纹结构是区分两期的重要征象。早期患者主要表现为中耳负压和充气不足,而鼓室粘连较轻(不张耳,the atelectatic ear),鼓室充气后鼓膜可部分复张;病变后期,鼓室内重度粘连,中耳传音结构活动度明显受限,故患者常有较重的听力障碍。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听骨链以及圆窗、前庭窗的受累程度,而非单纯的鼓室内纤维性粘连带。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患者多有较明确的前期耳病史,包括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少数病人有耳部手术史。由于儿童、婴幼儿很少主诉听力下降,早期的中耳炎症(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易被忽略,故对小儿听觉语言发育的细致观察至关重要,儿童、婴幼儿听力筛查的开展也有助于发现早期的中耳病变。此外,部分患者存在影响咽鼓管功能的病变,如鼻-鼻窦的慢性炎症、鼻息肉、腺样体肥大、先天性腭裂等。
    本病主要症状为程度不等的听力下降,轻者可不自觉,重者可有明显的交流障碍,少数患者甚至可发展为全聋,后者可能是中耳炎性渗出或细菌毒素透过圆窗膜损害耳蜗听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黏膜甚至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不仅位于鼓室,还经常侵犯鼓窦、乳突和咽鼓管。本病很常见,多数儿童期发病,由急性中耳炎迁延而来,部分患者起因于鼓膜置管后的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及耳内进水后易急性发作。导致炎症迁延为慢性的主要原因是中耳(尤其是上鼓室、鼓窦开口)存在高度水肿的黏膜和肉芽组织等不可逆性病变,阻碍了鼓窦和乳突的通气和引流;其他原因有机体抵抗力低下,以及鼻、咽部慢性病变造成咽鼓管阻塞或功能不良。中耳肉芽组织可引起骨腐蚀,更促进了炎症的慢性过程。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其他有奇异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临床上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较常见,尤其是合并胆脂瘤者。
    根据中耳病理及I临床表现的差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传统地被分为三型: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对中耳炎分类和分型重新做出了规范,将胆脂瘤中耳炎(包括后天原发性和后天继发性胆脂瘤)单独划分为一类,而不再属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个型别。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突出的临床特征为永久性鼓膜穿孔、持续或间歇性流脓及听力下降,但症状轻重与病变程度有关。病变仅限于中耳黏膜者,耳漏多为间歇性,黏液性或黏脓性,量少而无臭味,患者听力损失轻微,但上呼吸道感染或耳内进水后可急性发作,流脓增多。病变较重者,可有广泛的骨质破坏(听骨、鼓沟、鼓窦、乳突骨质)和肉芽组织形成,患者常表现为持续脓性或黏液脓血性耳漏,可有异味,听力损失也较重。
   
    (二)查体要点
    重点观察耳漏性质、鼓膜穿孔大小及位置、鼓室内病变情况,注意局部引流是否通畅,外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