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近20余年来对累及小气道的 炎症性病变即气管炎(伴或不伴闭塞)一类疾病的认识显著增加,有人称为气管综合征(bronchiolar syndrome),包括多种不同疾病或作为其他疾病相关的病理状态,命名杂乱。。Fishman肺脏病学〃中提出按病因和按组织病理学两种分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关于本组疾病的许多混乱。
病例点评:全支气管炎是肺部小气道病变中的一类。小气道是指直
全细支气管炎
患儿, 男性, 8岁,因反复发热6天在门诊输液治疗, 输注头
0
【主诉病史】 病例:患者,男,80岁,由于间断性发热,在门
0
概述:呼吸性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espiratory bronchiolitis-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BILD)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认识。患者均为吸烟者或曾经吸烟者。最初认为它是在病理学方面与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esquamative interstitial pneumonia,DIP)近似的一种疾病;但现在认为RBILD与DIP是吸烟对小气道和肺实质损伤不同严重度的表现,即同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结局;甚至主张用RBILD替代DIP。对此意见尚不一致。
患者,女,37岁,因反复咳嗽1月余来诊。未发热,无咳痰,稍憋
0

    急性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又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在婴幼儿发病较多,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后。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佝偻病、特应性体质(atopy)、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等是本病的诱因。凡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皆可引起急性支气管炎。常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因黏膜纤毛受损而继发细菌感染。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应了解患儿是否发热、咳嗽,咳嗽是否有痰,是否伴有气喘、呕吐、腹泻,有无呼吸困难、喘憋、发绀、胸痛、头痛等表现;有无反复喘憋或呼吸道感染病史,有无支气管异物、先天性心脏、肺结核等疾病史;有无营养不良、佝偻病、慢性鼻炎、鼻窦炎、贫血等史,是否早产,是否母乳喂养,是否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落后,是否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平时是否经常被动吸烟,父母是否有肺结核等传染病史,家族中有无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家庭中是否有人经常吸烟,家庭周围空气环境如何。
   
    (二)查体要点
    检查有无发热、咽部充血,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不固定的、散在的干哕音或粗湿哕音。注意有无气促、发绀,肺部有无哮鸣音。对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要注意有无烦躁不安、面色发绀、呼吸急促,注意有无鼻扇、三凹征,注意心率、心音,以及肝脏肿大的情况。检查囟门是否凹陷、皮肤弹性如何等,注意有无脱水情况。

    急性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引起的支气管黏膜感染,由于气管常同时受累,故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tracheo bronchitis)。常继发于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1itis,DPB)是一种与人种和遗传因素有关的发病机制不明的肺部弥漫性疾病。最早在日本发现,中国(包括台湾),韩国等国家与地区都有病例报告。早在1969年日本学者就从病理形态角度对作为一独立疾患的DPB有了较详尽的描述,但直到1983年才得到英文医学刊物的承认,其原因之一就是欧美人十分罕见有DPB。
    在大环内酯疗法发现以前,一旦出现呼吸衰竭,DPB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 自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广泛开展大环内艚疗法后,其5年生存率已提高到95% ,大环内酯疗法的发现,使DPB从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也更加引起相关国家对DPB的重视。大环内酯的疗效是偶然机会发现的,与DPB的发病机制相同,大环内酯疗效的产生机制亦尚不明了,但目前多认为与其抗感染作用关系不大,而更可能来自其抗炎作用。
    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DPB发病率的调查,结果为11.1/10万。我国1996年报告了首例有病理检查证实的DPB,至今已有数十例报告,但DPB在国内的流行情况目前仍不清楚。DPB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威胁很大的疾病,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广大医务人员应对该病有所认识。
患儿,女,8岁,以发热伴咳嗽咳痰6天余收入院。患儿于6天前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