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角化病又称毛发苔藓(lichen pilaris)或毛周角化病,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其特征为在漏斗状毛孔内有一个小的角质栓或针头大小与毛孔一致的角质性丘疹。本病可以是一独立性皮肤病(一般可视为生理性),也可以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发病率约为50%左右。有的学者认为内分泌异常或代谢障碍可能与本病有关,如青年女性的红绀病患者常可伴发本病,在Cuhshing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中,本病发病率可增高或使病情加重,服用皮质类固醇的病人也常有此种皮损出现。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本病容易发生于皮肤异位干皮病、鱼鳞病患者。本病可能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
诊断思路
   
    (一)病史
    大都开始于儿童期,至青春期发病率最高,以后随着年龄增长皮疹可以逐渐消退。
   
    (二)皮疹特点
    本病的特点为:
   
    ①毛囊性丘疹,针头大小,顶部尖锐,正常肤色或暗红色;
   
    ②毛囊角栓,丘疹顶端有一个灰褐色或灰白色的圆锥状角质栓,该角质栓是由浓缩的皮脂分泌物和毛囊的上皮细胞聚集在毛干周围而构成;
   
    ③角质栓当中可见一根毳毛穿出或卷曲其中;
   
    ④剥去角质栓后,其顶端留下一个微小的火山口样凹窝,很快此凹窝中又有新的角质栓长出;
   
    ⑤皮疹不融合,散在分布或群集,类似“鸡皮”外观;
概述: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耉年疣、 脂溢性疣或 基底细胞乳头瘤,系一种中耉年人较常见的良性 表皮性 肿瘤,尤以男性多见。组织病理以表 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为特征。早期在脂溢部位出现无痛性的、界限清楚的浅褐色斑,以后色泽加深,病变隆起,呈疣状生长。因病程缓慢,甚少恶变,常不需治疗。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是一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良性增生。病因不明,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人提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e keratosis)又称老年疣(senile wart),是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良性增生性肿瘤。病因不明,可能与日晒、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
概述:毛发 囊肿(trichilemmal cyst)又称毛鞘 囊肿(trichilemmal cysts)。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毛发 囊肿起源于生长期的毛发的峡部或围绕退化期和静止期毛发的毛囊处。毛发 囊肿容易被剜出,呈坚实、光滑白璧 囊肿。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可以诊断。
概述: 毛发腺瘤(trichoadenoma)1958年由Nikolowski首先报告。好发于颜面,其次为臀部。成年多见。病因尚不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皮损为单个孤立性结节,呈增生性或疣状外观,直径3v15mm。组织病理呈多角 囊肿。 囊肿由嗜酸性细胞包绕。手术切除,电灼或冷冻治疗。

    喉角化症(keratosis of larynx)为喉部上皮生长异常或过度异常成熟的病变。真正的病因不明,可能是癌前期的一种上皮病变。发病可能与吸烟、用声过度、慢性喉炎、吸入刺激物及维生素缺乏等有关。临床上分为喉白斑病和喉乳头状角化症。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本病主要症状为声嘶及咽喉不适,有时喉痒、咳嗽。
   
    (二)查体要点
    1.喉白斑病喉镜检查可见黏膜表面白色扁平斑片,或散在呈点状但范围局限,常位于声带表面或边缘。
    2.喉乳头状角化症喉镜检查可见喉黏膜为不规则隆起,或红色乳头状、疣状、角状,覆以厚的角蛋白,范围比白斑病更为局限。病变常发生于声带。
    掌跖角化病(palmoplantar keratoderma)亦称掌跖角皮症。是以掌跖角化过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亦称症状性)掌跖角化症,或是某些皮肤综合征的组成部分。
    掌跖角化病(keratosis palmaris et plantaris)分为遗传性、获得性和症状性三类。遗传性掌跖角化病是一组以掌跖部弥漫性或限局性角化过度为特征的遗传性皮肤病。
角化症(keratosis of pharynx)为咽部淋巴组织异常角化,多发生于腭扁桃体及舌扁桃体,咽部其他部位的角化病变较少见。本病多发生于30岁以前的青年。病因未明,以往多认为与纤毛菌感染、口腔卫生不佳、鼻窦及咽淋巴组织慢性炎症有关。
    咽角化症(keratosis ofpharynx)系咽部淋巴组织的上皮发生过度角化的非炎症性疾患,在其表面形成分散的白色或黄白色突出物,持久不退。多发生于腭扁桃体,少见于舌扁桃体、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偶见于腺样体、管扁桃体和喉部淋巴组织,罕见于气管黏膜。此病多见于30岁以前青年,病程长,多无特殊症状。

    汗管角化症(porokeratosis,PK)是一组较少见的、慢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最早由Mibelli于1889年描述,当时Mibelli认为是汗管孔的过度角化,因而将其命名为“汗孔角化症”,因而将其命名为“汗孔角化症”。即现在被认为是“经典的”或“斑状”汗孔角化症。此后,各种不同的汗孔角化症的变异型不断被报道,一般将其分为4~6型。临床以边缘堤状隆起、嵴中央呈轻度萎缩的离心性环状损害为特征。浅色人种发病率高于深色人种。可分为三型。型别不同,男女发病率不一,PM 和PPPD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DSAP女性患者是男性的3倍;线状型男女发病率相等。
诊断思路
   
    (一)病史特点
    1.Mibelli经典型汗孔角化症(classic porokeratosis of Mibelli,PM) 
   
    ①何年龄均可生,但以青春期发病多见,极少数出生时即可发病。
   
    ②好发于肢端尤其以臂、下肢、手足背居多,颜面部、颈项、胸背、腹腰等处亦可受累。
   
    ③初发皮损为帽针头大小的浅褐色角化性丘疹,以后逐渐扩展形成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伴有嵴状隆起的环状、地图状或不规则形的斑块,边缘嵴状隆起可增生肥厚或呈疣状,表面可见细小的裂隙或皱褶,皮损中央轻度萎缩。
   
    ④皮损多孤立,数目较少,可有轻度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上覆少许鳞屑。
   
    ⑤部分患者在手背及肢端以外的部位如口周、眼周等处可同时出现
概述:毛发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1892年由Brooke以囊样腺样上皮瘤(epithelioma adenoidescysticum)首先报告。但毛发上皮瘤一名因其表明向毛发结构分化更可取。多发性毛发上皮瘤皮损的界限鲜明。损害分多发或单发。单个皮损直径2v4mm,好发生于颜面,多见于儿童或青年。
    毛发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是起源于多潜能基底细胞,向毛发结构分化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有多发型毛发上皮瘤和单发型毛发上皮瘤两型。多发型者呈显性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