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角化性小丘疹,丘疹中央眉毛变细、折断,愈后遗留萎缩性点状瘢痕伴永久性眉毛脱落。
   
    (二)检查要点
   
    ①基本损害为针尖大小的毛囊性丘疹,正常肤色或淡红色。
   
    ②部分患者丘疹顶端有一灰褐色或灰白色的圆锥状角质栓,内含卷曲的毛发,剥除角栓,可见一微小的凹窝,但可有新的角质栓形成。
   
    ③触摸患处,可有锉齿感。
   
    ④皮损主要分布于四肢伸侧和臀部。
   
    (三)诊断步骤
    诊断流程见图27—3。

    毛周角化病(keratosis pilaris),又称毛发苔藓,其毛囊口出现微小角质栓,可伴有红斑,属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
概述:萎缩性 毛周角化病(keratosis pilaris atrophicans)是一组遗传性缺陷病,主要表现为毛周角化继以萎缩。其包括3种类型:面部萎缩性 毛周角化病、虫蚀状 皮肤萎缩和 脱发性 毛周角化病。也可3型间重叠。
概述: 皮肤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cutem penetrans),又称 真皮穿通性毛囊与毛囊周围角化过度病(hyper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cutem penetrans)、穿通性过度角化病(heperkeratosis penetrans)、毛囊及毛囊旁角化过度病(hyper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本病少见,1916年由Kyrle首先描述。其特点为毛囊性或非毛囊性 皮肤过度角化而形成的圆锥形角化性丘疹、结节,角质剥除后可见凹坑,好发四肢。

    喉角化症(keratosis of larynx)为喉部上皮生长异常或过度异常成熟的病变。真正的病因不明,可能是癌前期的一种上皮病变。发病可能与吸烟、用声过度、慢性喉炎、吸入刺激物及维生素缺乏等有关。临床上分为喉白斑病和喉乳头状角化症。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本病主要症状为声嘶及咽喉不适,有时喉痒、咳嗽。
   
    (二)查体要点
    1.喉白斑病喉镜检查可见黏膜表面白色扁平斑片,或散在呈点状但范围局限,常位于声带表面或边缘。
    2.喉乳头状角化症喉镜检查可见喉黏膜为不规则隆起,或红色乳头状、疣状、角状,覆以厚的角蛋白,范围比白斑病更为局限。病变常发生于声带。
    掌跖角化病(palmoplantar keratoderma)亦称掌跖角皮症。是以掌跖角化过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亦称症状性)掌跖角化症,或是某些皮肤综合征的组成部分。
    掌跖角化病(keratosis palmaris et plantaris)分为遗传性、获得性和症状性三类。遗传性掌跖角化病是一组以掌跖部弥漫性或限局性角化过度为特征的遗传性皮肤病。
角化症(keratosis of pharynx)为咽部淋巴组织异常角化,多发生于腭扁桃体及舌扁桃体,咽部其他部位的角化病变较少见。本病多发生于30岁以前的青年。病因未明,以往多认为与纤毛菌感染、口腔卫生不佳、鼻窦及咽淋巴组织慢性炎症有关。
    咽角化症(keratosis ofpharynx)系咽部淋巴组织的上皮发生过度角化的非炎症性疾患,在其表面形成分散的白色或黄白色突出物,持久不退。多发生于腭扁桃体,少见于舌扁桃体、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偶见于腺样体、管扁桃体和喉部淋巴组织,罕见于气管黏膜。此病多见于30岁以前青年,病程长,多无特殊症状。

    汗管角化症(porokeratosis,PK)是一组较少见的、慢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最早由Mibelli于1889年描述,当时Mibelli认为是汗管孔的过度角化,因而将其命名为“汗孔角化症”,因而将其命名为“汗孔角化症”。即现在被认为是“经典的”或“斑状”汗孔角化症。此后,各种不同的汗孔角化症的变异型不断被报道,一般将其分为4~6型。临床以边缘堤状隆起、嵴中央呈轻度萎缩的离心性环状损害为特征。浅色人种发病率高于深色人种。可分为三型。型别不同,男女发病率不一,PM 和PPPD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DSAP女性患者是男性的3倍;线状型男女发病率相等。
诊断思路
   
    (一)病史特点
    1.Mibelli经典型汗孔角化症(classic porokeratosis of Mibelli,PM) 
   
    ①何年龄均可生,但以青春期发病多见,极少数出生时即可发病。
   
    ②好发于肢端尤其以臂、下肢、手足背居多,颜面部、颈项、胸背、腹腰等处亦可受累。
   
    ③初发皮损为帽针头大小的浅褐色角化性丘疹,以后逐渐扩展形成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伴有嵴状隆起的环状、地图状或不规则形的斑块,边缘嵴状隆起可增生肥厚或呈疣状,表面可见细小的裂隙或皱褶,皮损中央轻度萎缩。
   
    ④皮损多孤立,数目较少,可有轻度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上覆少许鳞屑。
   
    ⑤部分患者在手背及肢端以外的部位如口周、眼周等处可同时出现
概述: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耉年疣、 脂溢性疣或 基底细胞乳头瘤,系一种中耉年人较常见的良性 表皮性 肿瘤,尤以男性多见。组织病理以表 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为特征。早期在脂溢部位出现无痛性的、界限清楚的浅褐色斑,以后色泽加深,病变隆起,呈疣状生长。因病程缓慢,甚少恶变,常不需治疗。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是一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良性增生。病因不明,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人提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e keratosis)又称老年疣(senile wart),是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良性增生性肿瘤。病因不明,可能与日晒、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
概述:牙源性角化 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关于牙源性角化 囊肿和 始基囊肿是一种 囊肿还是两种不同的 囊肿,意见尚未统一;目前多数学者,包括WHO的分类中,均将其视为同一种 囊肿。也有人认为,此不能解释角化 囊肿含牙率高;其内容物含角化物质也与 始基囊肿多为清亮液体不同。因此,即使从组织学特征上二者相似,但还是有一定区别。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是来自牙板或牙板残余,也有人认为来自口腔黏膜基底细胞之错构。有人将其归为始基囊肿,但与上述始基囊肿明显不同的是:囊肿内含牙率较高(25%~43%);囊肿内容物为油脂样角化物而非清亮液体;生物学行为具有局部侵袭性,术后易复发;组织学表现为衬里上皮增殖活跃。囊肿大小不一,多数为单房性,少数为多房性,镜下可见囊壁衬有复层鳞状上皮,上皮较薄,基底层由立方状或柱状细胞所组成,呈栅栏状排列,无上皮钉突,直接与纤维结缔组织相连。表层细胞有完全或不完全角化,角质层呈波纹状,囊壁中可见牙源性上皮岛和微小子囊。
诊断思路
    1.多见于20~30岁的青年人,也有学者报道,40~49岁时可出现第二个年龄高峰;好发于下颌角区及升支部(约50%以上),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角化囊肿可以单发、也可多发,多发者上下颌骨左右两侧均可同时发生。
    2.角化囊肿生长缓慢,早期患者无自觉症状;当囊肿较大、破溃或继发感染时,可出现颌面部肿胀、疼痛、口内外瘘、张El困难及并发颌面部
概述: 毛囊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又名 Darier病。是一种少见的以 表皮细胞角化不良为基本病理变化的遗传性疾病。1889年2月White首次描述本病,1月后,Darier也报道1例,且认为在组织切片中见到的角化不良细胞是一种—寄生虫―。1896年,Bowen证实了Darier见到的—寄生虫―为角化不良的 表皮细胞。本病属于中医—狐尿刺―范畴。     毛囊角化病这一名称不十分恰当。因为病原发损害为毛囊性角化小丘疹,覆以油腻性痂,常互相融合成疣状斑块。但损害也可发生在毛囊之间或无毛囊的部位,如口腔黏膜、掌跖和甲床可出现散在或弥漫性角化过度。
    毛囊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又称Darier病,是少见的以表皮细胞角化不良为基本病理变化的慢性、丘疹鳞屑性皮肤病。本病为常染色体不规则显性遗传,多为散发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