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cardiac mucosal laceration syndrome)是以大量 呕血、用力不协调的 呕吐和食管胃连接部纵形撕裂为特征的综合征,系由Mallory与Weiss于1929年首次报道,因而又称为Mallory-Weiss综合征。过去认为本病甚为少见,但由于纤维食管镜的广泛应用,使本病的诊断更为容易,大组病例的报道也日益增多,文献报道本病发生率占 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3%v15%。
吐出来的病:“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消化界 | 撕裂- 综合征- 黏膜- 内镜- 呕吐
概述:剧烈 干呕、 呕吐和致腹内压骤然增加的其他情况,造成胃的贲门、食管远端的黏膜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大量 出血,称为食管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本病系Mallory和Weiss于1929年首先描述,当时报告了4例,均系酗酒后剧烈 呕吐,继之大量 呕血致死。尸解发现食管和胃的交界处有非 穿孔性线形黏膜撕裂。1932年Mallory和Weiss再次报告附有尸解资料的2例,并追述于1879年Quincke曾报告一例,但未曾提到与 呕吐的关系。此后一段时间在文献中未见报道,直至1952年Palmer介绍了临床确诊的7例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55年Whiting和Barron报告了第1个经手术治疗成功的病例。1956年Hardy首次应用内镜作出诊断。我国对此综合征报道仍较少。近年来随纤维内镜的广泛使用,并对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早期检查,国内外才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本病是 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概述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Mallory—Weiss syndrome)是指患者剧烈干呕、呕吐或其他原因致腹内压骤然增加,造成胃贲门、食管远端的黏膜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大量出血的一组综合征(又称Mallory—Weiss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

概述
   
本病又称为黏膜-皮肤-眼综合征,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多为青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大部分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发因素。
概述: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也称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幼儿急性 发热、皮疹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 皮肤黏膜改变和非化脓性 淋巴结肿大,病程为自限性,少数患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炎而突然死亡。本病最早由川崎(1961)提出,并于1967年正式报告,命名为—伴指(趾)特异性脱屑急性 发热性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本病在日本分布甚广,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病例报告。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舌乳头增生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全身中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内膜或全程管壁,尤其是冠状动脉,引起其扩张、瘤样病变或狭窄、血栓等,导致心肌缺血甚至猝死。

    病因未明(感染?)。
概述: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 川崎病(Kawasaki syndrome),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1967年日本的川崎博士总结了1961v1967年50例有持续性 发热、皮疹、 淋巴结炎等特征性表现的病例后,将本病命名为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而首先报道。此后,随即发现 川崎病并非是一种良性的疾病,许多患儿由于并发心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事实上, 川崎病已成为引起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在许多地方其危险性甚至大于 风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