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婴幼儿上颌 骨髓炎罕见,但为一严重的疾患,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形成面部畸形。

    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maxilla in infants)多见于新生儿和3岁以内的幼儿,近年来较少见。感染主要是血源性、创伤性和接触性的非牙源性化脓性感染。婴幼儿上颌骨血运丰富,血管分支细, 血流缓慢, 细菌易于停留。化脓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脐带感染(败血症)、黏膜创伤(人工喂养奶嘴创伤、拔除“马牙”、清洗口腔等)及皮肤疖肿等侵入上颌骨髓腔内滋生繁殖,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引起化脓性炎症。
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特异性、放射性等几种。临床上以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多见。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radiation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是因鼻咽癌或口腔颌面部癌肿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后, 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 继发感染而形成骨髓炎,是目前较常见的疾病。Meyer认为放射性骨髓炎是放射、损伤、感染3种因素的总和。
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特异性、放射性等几种。临床上以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多见。
概述:化脓性 颌骨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占颌骨各类型 骨髓炎的绝大多数。发病年龄成人高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下颌骨明显比上颌骨多。下 颌骨骨髓炎多见于青壮年,上 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这与上、下颌骨结构特点,血供差异及 炎症分泌物引流难易有关。     颌骨骨髓炎曾经是一相当常见而严重的疾患,病程较长,影响面容及功能。由于抗菌药物及 口腔保健的发展,此症已越来越少,成为少见病症。但由于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日益发展,增加了对本病治疗的困难性。     骨髓炎(osteomyelitis)一词本身,指的是骨髓的 炎症,但 炎症过程极少仅限于骨髓,而是开始于骨髓,扩展到骨膜。当脓 积聚在骨髓腔或在骨膜下时,血运受阻, 感染的骨组织发生坏死。     过去,认为引起 骨髓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近年,发现了不少的厌氧菌,改变了对此
概述:当前随着口腔颌面部 恶性肿瘤应用放射治疗日趋普及,放射线辐射后引起的颌骨坏死(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或 颌骨骨髓炎(radiation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也有逐渐增多趋势,成为一种常见的放疗并发症。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而严格掌握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及照射剂量,改进照射方法,可减少其发生。对不敏感或低敏感性 肿瘤盲目增加照射剂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对放射线能引起骨组织病理性改变的认识,已有多年历史,1897年即有报道。1903年,Porthes第一次由动物实验证明X线能使骨的发育受到障碍。1922年,Regaud明确指出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与化脓性 颌骨骨髓炎的区别。Wastson与Scarbough(1938)的大量临床研究说明对此问题的关注。     Ewing于1926年首先提出放射性骨炎的命名。此后,各种命名层出不穷。目前,多同意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简作ORN,下同)一词。     繁多的命名反映出对ORN实质的认识尚无一致概念。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radioative osteomyelitis ofjaws)是因鼻咽癌或口腔颌面部癌肿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后,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继发感染而形成骨髓炎,是目前较常见的疾病。Meyer认为放射性颌骨髓炎

    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 祖国医学称为“骨槽风”或“穿腮”。
    颌骨与全身其他骨骼的区别在于颌骨内有牙,牙病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常波及颌骨,因而颌骨骨髓炎的发病率在全身骨骼系统中最高。随着我国口腔保健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经用放射线治疗口腔癌或鼻咽癌后,发生颌骨坏死并发骨髓炎者常见。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最多由牙槽脓肿、牙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等牙源性感染而来;其次因粉碎性骨折或火器伤等开放性损伤引起骨创感染; 由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经血循环感染, 多发生于婴幼儿上颌骨; 极少数有颜面皮肤或口腔黏膜的感染直接波及颌骨。下颌骨骨髓炎上颌骨骨髓炎更为常见,病情也比上颌骨髓炎严重,这是因为下颌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致密的筋膜和强大的肌肉, 当下颌骨感染后,脓液不易穿破引流;下颌骨血运较差,感染的血管栓塞后,易形成大块死骨。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 少数为其他化脓菌,常见为混合性感染。
    根据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odontogenic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 的临床病理特点,病变始发于颌骨中央的骨松质和骨髓者,称为中央性骨髓炎;病变始发于颌骨周围的骨膜和骨皮质者,称为边缘性骨髓炎。按其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按炎症的范围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散型。
概述:在X线片上,慢性 硬化性骨髓炎或呈局灶型( 致密性骨炎)改变,或呈弥散型(多发性)改变。局灶型者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年人,与下 磨牙或下前 磨牙病变有关。病变为一局限的骨硬化的X线阻射区,与牙根有联系。周边可以清晰,亦可与周围骨质相混合。被认为是刺激引起机体反应,发生硬化、致密。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区骨小梁致密的团块,有少许骨髓组织及少量 淋巴细胞。     对病源牙的病变应视情况治疗或拔除。治疗后,骨病变可发生改建或仍继续存在而无症状。     在查不出 感染来源的病例中,有人建议用局灶性根尖周骨硬化一词命名。此症中,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仅为极少量或无。对局灶型无症状的硬化性病变不需治疗。     硬化性病变也可是多发的或弥散的,多发生于下颌骨,少见于上颌骨。虽有些表现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相似,但弥散型 硬化性骨髓炎无化脓情况,有X线阻射的不透光区域存在, 疼痛常为突出症状。如病变受到来自口腔的 感染,例如,拔牙、晚期 牙周病、外科手术或黏膜溃疡等,将出现 疼痛、慢性 感染或
值得一看!
KQ88口腔医学网 | 患者- 口腔- 神经- 选择- 组织